2025年9月11日,北京与雅加达两地同时传来清脆的扫码提示音——在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尼央行的共同见证下,印尼本地钱包用户首次通过手机扫描中国境内商户二维码完成支付,而中国银联云闪付APP用户也成功在印尼QRIS标准商户完成交易。这一标志性场景,不仅标志着中国与印尼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正式启动双向试运行,更意味着全球支付体系迈向互联互通的新阶段。
作为两国建交75周年的金融合作成果,该项目以"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的创新模式,为全球跨境支付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也有望成为中国与东盟地区数字经济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与印尼的支付互联互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两国长期经贸合作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厚积累。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自推行统一二维码标准QRIS以来,已拥有约3900万家二维码商户和超过4000万用户,实现了国内支付生态的全覆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2019年两国贸易额已接近800亿美元,双向游客年流量超过200万人次。
然而,传统跨境支付存在的汇率成本高、结算周期长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双边经贸往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这一背景下,两国从2020年9月签署《关于建立促进经常账户交易和直接投资本币结算合作框架的谅解备忘录》(下称《本币结算备忘录》)起步,逐步构建覆盖贸易投资全场景的本币结算机制。2025年,两国支付生态合作进一步深化:1月,银联国际与印尼支付系统协会(ASPI)、蚂蚁国际、中银香港雅加达分行签署二维码跨境互联互通合作备忘录;5月,两国对2020年签署的《本币结算备忘录》拓展升级,将本币结算合作范围从经常账户和直接投资扩展至包括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全部交易;同月,银联国际、蚂蚁国际与印尼支付系统协会(ASPI)在雅加达举行两国二维码跨境互联互通研讨及演示活动,银联云闪付APP、支付宝联合BCA银行、Mandiri银行及GoPay、ShopeePay等印尼主流机构参与演示。
9月11日,二维码跨境互联互通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双向试运行。试运行阶段,印尼33款本地主流钱包可在中国境内银联、支付宝二维码试点商户支付,中国云闪付APP及支付宝受邀用户将支持在印尼约3900万QRIS商户扫码支付。为达成此次合作,银联国际与印尼四家转接机构(Rintis、ALTO、Jalin、Artajasa)签署了五方合作协议,约定银联国际为印尼网络与中国境内机构的跨境交易提供信息转接以及清结算服务。
中国与印尼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合作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对接层面,它如同一扇窗口,清晰地展现出中国金融国际化战略正从"基础设施输出"迈向"规则与生态共建"的新阶段。这种深入推进并非空洞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机制设计、模式创新和生态协同,在全球金融格局中书写着独特的中国篇章。
其一,从机制层面来看,"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的创新模式为中国金融国际化提供了灵活且可持续的路径。两国央行从顶层设计入手,2020年签署《本币结算备忘录》,并在2025年将合作范围从经常账户和直接投资扩展至包括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全部交易,这符合印尼与中国为增强双边交易本币使用而加强支付互联互通的制度安排。
在市场运作层面,银联国际与印尼四家转接机构(Rintis、ALTO、Jalin、Artajasa,简称RAJA)签署五方合作协议,约定为跨境交易提供信息转接及清结算服务,同时联合蚂蚁国际提供技术服务、中银香港雅加达分行承担本地化清算。这种多方协同的模式,既确保了金融安全与监管协同,又通过市场化竞争提升了服务效率,为全球跨境支付体系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例。截至2024年,两国本币结算机制(LCS)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已达162亿元,直接交易量累计突破百亿,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为支付互联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彰显了中国在推动区域金融合作中的务实态度和强大执行力。
其二,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中国印尼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更是起到了"毛细血管渗透"的关键作用,推动人民币从大宗贸易向日常生活场景延伸。项目落地后,两国跨境交易将实现本币直接清算,这意味着中国游客在印尼约3900万QRIS商户扫码支付时,无需再经过美元等中间货币兑换,直接使用人民币钱包即可完成交易;同样,印尼33款本地钱包(含DANA、GOPAY、ShopeePay、Mandiri、MyBCA等)的用户在中国境内所有银联、支付宝二维码商户消费时,也能以印尼卢比直接支付。这种"日常化、高频化"的本币使用场景,极大地降低了汇兑成本,预计可为商户节省30%-50%的结算成本。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融资领域的流动性。
以往,人民币国际化多依赖于大宗商品贸易中的结算,而现在,随着两国民众跨境旅游、留学、购物等消费场景的不断增加,人民币在跨境零售支付中的使用逐渐常态化。以银联在柬埔寨的合作为例,2025年1-7月,云闪付APP及银联合作钱包在柬埔寨的交易额同比增长超2倍,这充分说明类似的互联互通模式能够有效激活当地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强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功能和吸引力,进而为人民币在东盟区域成为"支付货币""储备货币"铺平道路。
其三,新"四方模式"有望悄然改变全球移动支付的规则和格局,为人民币国际化构建了更广阔的生态支持。传统的银行卡四方模式仅涉及卡组织、发卡行、收单机构和商户,而新"四方模式"引入了钱包机构、聚合支付服务商等泛账户方与泛受理方,更好地适应了数字支付时代多元参与主体的需求。在中印尼合作中,银联不仅连接了BCA、Mandiri等印尼主流银行(客户规模均超3000万),还接入了GoPay、ShopeePay等科技企业运营的电子钱包(用户数均上亿),形成了"转接+技术+渠道"的协同生态。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跨境支付对信用卡体系和美元清算网络的过度依赖,通过技术合作和标准互认,推动了一种更加包容、多元的全球支付生态的形成。
截至2025年,银联通过G2G(政府对政府)与N2N(网络对网络)双轨并行策略,已在越南、印尼、柬埔寨、阿根廷等国家推广19个互联互通项目,覆盖超1000万境外商户,连接超200个电子钱包。这些项目共同构建起全球支付互联互通网络,不仅体现了中国支付技术的成熟与影响力,更彰显了中国在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为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中国与印尼的二维码互联互通合作将成为中国金融国际化战略深入推进的典范。这一合作已超越简单的金融产品或服务输出,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模式重构和生态共建,与合作国家共同打造包容、多元、共赢的金融基础设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和区域支付合作深化,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不仅为更多国家和地区民众带来支付便利,还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这种以技术合作为纽带、以本币结算为核心的创新模式,既增强了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为新兴市场国家提供了规避"金融霸权"、实现自主发展的新选择,也为全球支付体系提供了更加多元、包容的发展路径,成为金融领域服务开放型世界经济、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特别策划————
审核|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