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支持率从就职初期的52%下滑至45%,创下二战以来美国总统同期支持率的次低纪录。
这一数据变化不仅反映了选民对当前经济政策的担忧,也揭示了政府与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以及美国经济面临的复杂挑战。

民调显示,仅37%的选民认可特朗普的经济政策,59%的受访者对其国际贸易策略持否定态度。
其中,关税政策成为争议焦点。特朗普政府推行全面关税措施,试图重塑全球贸易规则,但实施过程中却推高了进口商品价格,导致通胀压力上升。
研究显示,部分民生商品如汽车、药品等价格涨幅明显,引发民众不满。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虽保持增长,但通胀与债务问题仍存隐忧。2025年一季度,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4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1.9%,成为政策调整的重要制约因素。
部分经济学家担忧,若利率维持高位,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可能抑制投资,而若降息过快,又可能加剧通胀风险。

面对经济压力,特朗普多次公开要求美联储降息,甚至暗示可能调整美联储领导层。这一诉求背后有三重考量: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计划依赖低息贷款环境,以吸引企业扩大本土投资。
缓解财政压力:高利率环境下,政府债务利息负担沉重,降息可减轻财政压力。
平衡美元汇率:强势美元虽有助于维持国际信用,但不利于出口竞争力。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坚持货币政策应基于经济数据,而非政治压力。目前美国通胀率仍高于3%,就业市场稳定,尚不满足降息条件。美联储更担心政治干预可能重蹈1970年代滞胀的覆辙,因此强调独立性原则。
市场反应与全球经济影响特朗普与美联储的政策分歧已引发市场波动。近期,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5%,股市震荡加剧,反映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担忧。若美联储被迫降息,可能推高通胀预期;若维持高利率,则可能抑制经济增长。

在国际层面,美元波动可能影响全球资本流动,新兴经济体或面临汇率与债务压力。此外,美国关税政策已引发多国反制,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未来走向:政策调整与市场平衡2026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任期结束后,特朗普可能尝试通过人事调整影响货币政策,但这一举措将面临法律与政治制约。美联储的独立性受到两党普遍支持,若被削弱,可能动摇市场对美元体系的信心。
短期来看,美国经济仍面临“高通胀vs.高利率”的两难选择。如何在促进增长与维护金融稳定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政策的关键挑战。
长期而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如供应链调整、数字货币兴起等,也可能重塑美国的货币政策环境。
结语特朗普的百日执政支持率下滑,反映了经济政策调整的复杂性。
政府与美联储的分歧,本质上是短期刺激与长期稳定的博弈。
未来美国经济的走向,不仅取决于国内政策协调,也将受到全球市场变化的影响。如何在通胀、债务与增长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美国政府面临的核心课题。
文本来源@不严肃问题研究室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