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今儿个是中元节,街边烧纸钱的烟火味儿混着夜风飘进窗户,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总说“七

今儿个是中元节,街边烧纸钱的烟火味儿混着夜风飘进窗户,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总说“七月半,鬼门开”,那时候不懂,只觉得烧纸钱是大人间的“神秘仪式”。 现在才明白这是活人对逝去亲人说不出口的念想儿,是跨越生死的牵挂。 中元节这天的习俗,各地都不一样。有的地方要放河灯,让灯载着思念漂向远方;有的地方烧纸钱,嘴里念叨着“拿去买点喜欢的”;还有的地方摆供品、点香烛,一家子围坐吃顿“团圆饭”。 哪怕饭桌上少了几把椅子,可心里头总觉得,那些走了的人还在身边看着呢。 但现在有些人觉得中元节“老土”“不科学”,甚至嫌烧纸钱“污染环境”。我听了直摇头,这哪是科学不科学的事儿? 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孝”。在世的时候总说“人走了,但念想不能断”,中元节不就是把这份念想具象化了吗?烧的不是纸,是对先人的感激;放的不是灯,是对过去的回忆;摆的不是供品,是活着的人对“团圆”的渴望。 我邻居王奶奶,每年中元节都早早起来,煮一碗热乎的饺子,端到小区路口的十字路口。她说老伴儿生前最爱吃饺子,走了三十年,每年这时候,她都“请”他回来吃口热乎的。 有回我碰见她,问她不怕别人说闲话?她抹了抹眼角:“说闲话的人,没真正失去过。我老伴儿走的那天,我抱着他的手,暖了一整夜。现在每年中元节,我摸到那碗饺子,就像摸到他的手,暖的。” 王奶奶的话,让我鼻子一酸。中元节是活着的人借着这个日子,把没说出口的“我想你”“我后悔”“我过得挺好”都倒出来。 那些烧成灰的纸钱,飘在风里的香灰,不都是活着的人给逝去的人写的“信”吗? 可话说回来,中元节的意义不该只停留在“烧纸”“摆供”这些形式上。它更该提醒我们:趁活着的人还在,多陪陪;趁想说的话还没忘,多说说;趁还能牵手的时候,别松手。毕竟人跟人的缘分就那么几辈子,错过了,就真没了。 今儿个中元节我买了束菊花,打算去墓地看看太奶奶。不是因为迷信,而是因为想他了。想跟她唠唠最近的工作,说说小区里的猫又生了崽,聊聊今年的桂花开得早。要是她在,肯定得笑着说“小樱又长本事了”,然后偷偷塞给我颗糖,就像小时候那样。 中元节这天,你心里最想“见”的人是谁?你想跟他说句什么话?在评论区写下来吧。中元节 七月半中元节 烧纸钱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