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据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8日报道,赖清德在专访中谈到大陆九三阅兵时表示,希望中国大陆不要轻忽台湾的善意,而是张开拳头,与台湾进行对话。 九月初的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仪式气势恢宏。 新式武器装备的亮相和作战概念的展示,不仅震撼现场观众,更通过镜头传递到全球各地。有台湾媒体注意到,这场阅兵所传递的信号远超军事范畴,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两岸关系的历史纵深与现实张力。 当赖清德在专访中提及这场阅兵时,他选择用“张开拳头”这样具象化的比喻,似乎在暗示某种沟通姿态的转变。 但细究其言论,核心仍是呼吁大陆“不要轻忽台湾的善意”,这种表述背后藏着微妙的博弈逻辑——既想展现对话意愿,又刻意强调台湾的“主体性”。 赖清德的专访内容远不止于此。他谈及台湾社会需要“休养生息”,将民生议题置于政治攻防之上,这番表态像是在为紧绷的两岸关系寻找缓冲带。 然而就在几天前,他主持所谓“国安高层会议”时,却抛出两岸“互不隶属”的分裂谬论,甚至将大陆界定为“境外敌对势力”。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恰似一场精心编排的双面戏码:对内需要巩固深绿基本盘,对外又试图塑造温和形象。 台湾媒体披露的专访细节显示,他从“将近一半人不用缴税”到“家有一孩就能请外籍帮佣”等民生政策侃侃而谈,却对两岸关系的核心议题闪烁其词。 这种避重就轻的策略,让“张开拳头”的呼吁显得更像一句漂亮的口号。 两岸关系的棋盘上,历史与现实始终交织。1992年“九二共识”的确立与1993年“汪辜会谈”的破冰,曾为两岸交流写下温暖篇章。 汪道涵与辜振甫在新加坡的四项协议,至今仍是两岸关系史上的重要注脚。而如今,当国民党干部呼吁台湾“更主动接球”,建议解除赴陆旅游禁团令作为善意回应时,赖清德当局却似乎更热衷于在“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中打转。 这种对比令人玩味——一边是民间对交流的渴望,一边是政治人物在历史关键节点上的犹疑。 美西方势力的介入更让局势变得复杂。九三阅兵刚结束,英国《卫报》和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就迅速炒作所谓“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所属油气船”议题,这种精准的“配合”像是在给两岸关系火上浇油。 赖清德在专访中强调的“善意”,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显得格外脆弱。 当外部力量不断试图撕裂两岸纽带时,任何单方面的“张开拳头”都可能被解读为软弱或妥协,这正是当前两岸互动中最棘手的困局。 赖清德将台湾社会比作需要“休养生息”的病人,但国民党民代柯志恩一针见血地指出:“病根在他自身的领导”。这场围绕九三阅兵展开的言论交锋,终究只是两岸关系漫长剧本中的一幕。 当“张开拳头”的比喻遇上“互不隶属”的宣言,当民生承诺遭遇政治算计,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或许正藏在那些未被言明的潜台词里。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而下一个韵脚将由谁来书写,仍是未完待续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