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多措并举 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

转自:光明日报

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西部、服务地方,历经多年探索与实践,精心构建出以“能学、能干、能创”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导向,全面推动课程重构、实践强化与专创融合,取得显著育人成效与良好社会反响,成为西部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一张亮丽名片。

创新培养理念:以产出为导向,动态适应行业需求

学院坚持“产出导向,适应变化”的培养理念,紧密结合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定期开展行业调研,邀请企业及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变革同步。近5年,学院持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及更新近10门专业课程,涵盖近200个教学知识点,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一批毕业生进入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在内的优质单位,获得用人单位高度认可。

构建课程体系:夯实基础、强化应用、融入思政

学院创新构建“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其中,“一体”即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设计的、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课程系统;“两翼”即夯实数学基础(增加数理基础课比重,增加高等数学学时,增设“数学建模”课程),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感知AI”到“支撑AI”再到“实践AI”递进式),以系统设计增强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学院充分发挥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优势,让思政元素“入方案、入大纲、入教案、入课堂、入活动”,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

打造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战,分层赋能

学院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六大平台”(实验、实训、竞赛、科研、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和“六个一工程”(万行代码、竞赛获奖、企业实习、工程项目实战、成果产出、职业资格证书)为两大支撑,全面推动学生4年内实现编程能力达标、竞赛参与全覆盖、实习实战一体化。

实践教学强调“三融合”——学科交叉融合、实践与产业结合、实习与实战融合,并设置“四模块”——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与创新实践,逐步提升学生应对不同层次工程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学生累计荣获国际和国家级竞赛奖项百余项,完成工程类商业开发项目60余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6项,专利10项,95%以上毕业生获得国家及著名IT企业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真正实现了“能干”的目标。

推进校企合作与专创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

学院通过共建实习基地、互派专家、联合工程项目申报与实施等措施,增强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提升产教融合实效。践行“创意激发—融合创新—项目实现—竞赛模拟—基地实训—创业历练”创新创业进阶式训练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依托省级一流平台: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全国工人先锋号),组织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大赛等高水平竞赛活动、参与企业工程化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目前,学生成立创业公司近20家,其中2家获批高新技术企业,充分体现出“能创”的教育成效。

立足西部,辐射全国,面向未来

学院通过“能学、能干、能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的深入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同时,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贵州省区域一流建设学科,物联网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并在全省专业评估中排名前列,社会美誉度不断增强。

新时代,新征程。学院将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强化与国内外高校、企业合作,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努力打造西部人工智能教育高地,为国家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优秀人才。

(作者:熊伟程、谭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