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在我们这个时代,只要有能力,哪怕不出门,依靠银行转账、微信支付、外卖平台和网约车

在我们这个时代,只要有能力,哪怕不出门,依靠银行转账、微信支付、外卖平台和网约车服务,也能把吃穿住行一手包办。这种便捷生活方式,在古代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古人出行只能靠马车、骑马或抬轿,速度之慢、效率之低,催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就是因为从南方送荔枝到长安太费时间了。 那古时候皇帝手下那么多官员,他们每年的“工资”又是怎么发的?尤其是那些远离中央、身在边地的官员,难道还得亲自赶路领钱?这其实涉及到古代一整套发俸制度。 古人虽然没有现代银行,但他们的政府机构承担了相似的功能。朝廷设有专门发放俸禄的部门,职责类似我们今天的财政和发薪系统。这些机构在全国各地设有下属机构,地方官员可在本地获取相关凭证,然后按流程到指定地点领取属于自己的俸禄,相当于如今的工资单加提款单。 这些俸禄从何而来?自然是百姓缴纳的税收。中央汇总地方财政后,再根据官员的级别和职责统一分配。令人惊讶的是,在交通如此不发达的时代,官员从未因路远而领不到工资,更没有出现拖欠的情况。 不过,他们的“工资”并不是发银子,而是以实物为主。粮食是主要部分,辅以布料、生活日用品等。有时,为了减少财政开支,朝廷会将部分土地划归某些官员耕种,用来抵扣部分俸禄。具体数量则依照官职高低不同,有人能领几千斤粮,有的则达上万斤。 因为数量大又沉重,官员本人多半不亲自去领,通常由家中仆人代劳,凭手中凭证到领取地点兑换实物。有时候这些物资还会由差役送到官邸,官员再象征性地付点“脚费”,类似现在的快递运费。这类送货上门的例子,历史上也有记载。 唐代有位监察御史李畲就是一个例子。他的俸禄照例由差役送来,那天刚好他母亲在家,她命人称粮,却发现比该领的多了三石。老人家不动声色地追问,才知道是仓库人员为了讨好李畲,故意多发,并且长期不收脚费。李母坚持将多余部分与费用一并退还,并训斥了儿子。李畲得知实情后,也秉公处理,严惩了涉事官员。这件事后来成了清廉的典范。 那么,古代是按什么周期发放俸禄的呢?这个标准随着朝代的变迁有所不同。比如汉代是按年发,一年一次;到了隋朝变为春秋两季各发一次,相当于半年制;魏晋时期开始出现按月发放的制度,不过只针对县令以上的职务。此外,在特殊时节,比如夏季酷暑或冬季严寒时,朝廷也会发放“高温补贴”或“御寒津贴”,只是形式不同——夏天发冰块,冬天给木炭。 进入宋朝之后,随着经济和货币制度的发展,官方开始尝试使用纸币发放俸禄,这种纸币最初被称作“交子”。这也标志着古代从实物支付逐渐过渡到货币发放的转型。 总的来看,虽然古代没有我们今天这样发达的金融系统与交通网络,但他们依然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而高效的官员供养机制,从制度设计到执行细节都相当成熟。古人用他们的方式,解决了那个时代的“发工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