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针对评标专家,已严厉打击违规评标活动,并组织全国范围的评标专家清理工作:2024年以来,已将3.8万名违法专家清理出库,各地专家库中已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一名来自北京的资深招投标专家,在看到这条新闻后,连连感叹“太正常了”。他说:“评标专家的基本义务是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公正开展评审。但在实践中,评标专家有太多操作空间。”
3.8万名违法专家被清理出库,暴露了评标环节的沉疴痼疾。评标专家本应是保障项目质量的关键角色,却沦为腐败滋生的“高危群体”。过去,部分专家利用自由裁量权,通过“量身定制”评分标准、泄露标底信息、操纵评标结果等方式,为特定企业“开绿灯”。四川某工程中,业主代表胡某收受数十万元贿赂,在评标中为特定企业打高分;其涉案项目遍布9个县区,牵出数十名腐败分子。此类案例并非孤例,专家“收钱办事”已成行业“潜规则”,严重破坏市场公平,导致公共资源错配、工程质量隐患丛生。
清理行动的雷霆之势,彰显了监管升级的制度逻辑。过去,评标专家管理存在“宽进宽出”、权责不清等问题。招标代理机构为拉拢专家,放任其违规操作;部分专家“挂名入库”却缺乏专业能力,评标沦为“走过场”。此次清理行动直指痛点: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通过建立“全链条查办闭环”、推行远程异地评标、实施暗标评审等技术手段,打破“熟人圈子”利益链。同时,修订《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入库审查、动态考核与终身追责机制。3.8万人被清理出库,正是制度“铁笼”收紧的必然结果。
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释放出优化市场生态的深层信号。招投标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其公平性关乎经济活力与社会信任。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将招投标列为反腐重点领域,国务院《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打击规避招标、串通投标等行为。此次清理行动与政策配套形成组合拳:通过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规范代理行为、严惩领导干部干预,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资深专家“太正常了”的感叹,实则是对行业积弊的清醒认知——唯有刮骨疗毒,方能重建市场公信力。
然而,“清零”并非终点,而是新起点。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消除职责交叉盲区;推广智能评审系统,以技术替代人为干预;培育专业化的招标代理市场,切断“围猎”利益链条。唯有持续高压监管与制度创新双管齐下,才能让评标专家回归专业本位,让招投标市场真正成为公平竞争的“阳光平台”。当每一份评标报告都经得起阳光检验,当每一个项目都能在竞争中择优,公平与效率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底色。
作者舒爱民
责任校对李鸿睿
主编严云
终审编委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