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邢台发布
坚定信心勇挑大梁
我市着力提升创新主体规模水平、强化企业研发能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
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依赖进口到实现国产替代,靠的就是持续不断的技术攻关。”9月5日,任泽区的河北通达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邢路剑手持一卷镀钯铜丝介绍,他们可以把产品做得比头发丝还细,1000米长的铜丝只有几颗黄豆重,身价却是传统铜丝的十几倍。
位于任泽区的河北通达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受访企业提供
近年来,我市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项目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助企提升核心竞争力。
创新主体培育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一环。今年,市科技局牵头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在襄都区、巨鹿县等县(市、区)开展了8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系列培训活动;推荐270家企业参加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989家企业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71家……这些举措和成果为全市创新主体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按照计划,他们将继续开展2025年度下批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参评推荐工作,助力我市创新主体持续扩容,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科创浪潮中崭露头角,成为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市高新区,邢东(河北)锂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已攻克低温充电锂离子电池等多个方向的技术研发难题,正在发力突破磷酸铁锂电池领域更多技术瓶颈。这里研发出的电池产品已成为客户青睐的“香饽饽”。前不久,超低温锂电技术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落户该企业,为区域新能源装备产业装上了“技术引擎”。
此外,我市中航上大、汇工机械、北人新材3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省级平台绩效评估中斩获优秀等级,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德龙钢铁等5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同样跻身优秀行列。市科技局帮助57家单位开展市级研发平台申报工作,推动更多优质研发资源向产业一线集聚。
“这些成绩充分显示了我市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强劲势头。我们会继续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帮助企业建强用好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市科技局副局长曹欣敏表示,目前,他们正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扩大研发活动覆盖面,让创新基因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全链条。
同时,市科技局积极引导本地企业深度对接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领军企业,通过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堵点,让创新成果更快“落地开花”,为我市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筑牢技术根基。
短评
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张莉
当“县域特色产业”的深厚积淀与“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浪潮相遇,我市立足县域特色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书写跨越赶超发展新篇章。
科技创新的“核心密钥”,开启的是传统产业的“焕新之门”。我市产业基础雄厚,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随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企业减负,让“不敢投研发”的顾虑化作“大胆试创新”的底气;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技术突破,让“土特产”摇身变为“高精尖”……传统产业不再是“旧动能”的代名词,而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
科技创新的“关键一跃”,跃升的是优势产业的“提质空间”。清河羊绒借助集成化山羊绒高效分梳系统技术,将羊绒的综合提取率提升至94%以上;临西轴承通过共建共享实验室,实现报告当天可取,检测成本降低了40%以上……创新的种子一旦生根,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滋养、催发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科技赋能—产业反哺”的双向循环,正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最稳固的产业基石。
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是全域经济的“生态重构”。从一家企业的“单点突破”到多家企业的“链式反应”,从一项技术的“单兵突进”到全要素的“系统升级”,实践证明新质生产力是扎根产业土壤、激活创新基因的“活的生态”。邢台的发展动能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
创新力就是竞争力。科技创新是应对产业变革的“先手棋”,激活县域经济的“金钥匙”。深耕科技创新沃土,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每个环节,邢台正阔步走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