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宏远一出局,CBA的流量就像坐了滑梯,蹭蹭往下掉。这事儿让我忍不住想问一句:没了广东,CBA还剩下啥?说白了,广东队就是CBA的“顶流担当”,自带流量光环。今年他们连四强都没混进去,联赛的收视率和话题度直接被“腰斩”,这不就是“树倒猢狲散”的现实版吗?你品,你细品。
流量掉得有多狠?看看最近的比赛数据就知道了,简直惨不忍睹。北京德比和青岛对广厦的1/4决赛,竟然成了CBA历史上观众最少的几场。不是我吹,这场面冷清得就差在屏幕上刻下“无人问津”四个大字了。北京德比啊,那可是CBA的“京味儿”招牌戏,结果观众比球员还少,妥妥“门可罗雀”的节奏。
说到北京首钢,球迷们心里估计还憋着一团火呢。2022-2023赛季季后赛,他们跟辽宁男篮硬刚,裁判的哨子却总让人觉得有点“偏心”。关键时刻的几个判罚,直接决定了比赛结果,首钢球迷气得牙痒痒,恨不得冲上去跟裁判掰扯两句。网上更是炸开了锅,有球迷直接开喷:“这裁判是辽宁队请来的外援吧?偏得太离谱了!” 虽说比赛有输有赢,可输得这么不明不白,谁能咽得下这口气?这判罚,简直“辣眼睛”,难怪球迷们要“掀桌”。
再聊聊外援政策。2023年,CBA对外援规则动了大手术,注册和更换外援的名额增加了。各队跟打了鸡血似的,疯狂引进强力外援。可问题来了,外援是牛了,本土球员的出场时间呢?就像一桌菜,好肉堆满桌,自家种的菜却没人碰。有人吐槽,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眼前的战绩,把本土球员的未来给牺牲了。说白了,这不就是“饮鸩止渴”吗?短期成绩亮眼,长远来看,中国篮球的根基怕是要晃。
郭艾伦的伤病,也让辽宁男篮有点“独木难支”的感觉。2023-2024赛季,他因伤缺席了大半比赛,辽宁队的场子总觉得少了点味儿。就像周星驰的电影没了吴孟达,少了灵魂。数据摆在那儿,郭艾伦在场和不在场,辽宁的收视率和上座率简直天差地别。他不在,辽宁队就像没了牙的老虎,看着唬人,真咬下去却没劲。这不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郭艾伦这个“流量密码”一缺席,比赛的看点直接少了一半。
广东宏远,那可是CBA的“春晚级别”存在。11个总冠军,别的队只能望其项背。他们的粉丝遍布全国,上到八十岁的老爷爷,下到几岁的小屁孩,都是铁杆。可今年,他们竟然止步四强外,粉丝们的心都碎了一地。球场上没了广东的比赛,激情都淡了。社交媒体上,CBA的热度也跟着凉了。有球迷说得直白:“没广东的CBA,就像没辣椒的火锅,吃着没劲!” 这话糙理不糙,广东就是联赛的“调味料”,没了他们,比赛味同嚼蜡。
再说杜锋,这位教练真是个“话题制造机”。2023-2024赛季,广东战绩起伏不定,杜锋暂停时经常对着球员一顿狂喷:“能不能动动脑子?”“这么简单的战术都打不出来?” 听着都让人腿软。有人觉得他太激进,球员容易“炸毛”;也有人说他“恨铁不成钢”,想逼着队员成长。说句实话,杜锋这火爆脾气确实有点“猛”,但出发点是好的,就是想让球员“知耻而后勇”。
中国男篮也有过“至暗时刻”。2019年世界杯,主场作战却翻车,连东京奥运会的门票都没捞到。周琦对波兰那场,关键失误被喷成了“筛子”。有人说他暴露了中国男篮基本功和心理素质的短板,也有人觉得他是“背锅侠”,问题根子不在他一个人身上。说白了,中国男篮的毛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得从青训到联赛全面开刀,才能“起死回生”。
CBA未来咋走?这问题估计每个关心篮球的人都在琢磨。提升各队实力,培养年轻球员,搞好青训,打造公平比赛环境,这些老生常谈的话谁都会说,可做起来比登天还难。CBA要想“翻身”,得有点“壮士断腕”的魄力,从根上解决问题。
没了广东宏远的CBA,就像丢了魂的空壳。联赛要重拾人气,路还长着呢!借句网络热梗,这流量困局不就是“内卷”到顶了吗?CBA得“破圈”一把,拿出真本事,才能让球迷重新“真香”起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