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面向校内外开放!郑州大学医学科普新地标揭牌:科普+教学+科研+思政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牛洁通讯员刘锦

想近距离探索人体奥秘,了解医疗科普知识?机会来了!

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9月7日,郑州大学举行“人体科学与健康科普思政基地”“代谢紊乱与食管癌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普馆”揭牌仪式。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河南医学院院长董子钢为基地揭牌,郑州大学宣传部和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基础医学院领导班子和师生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创新科普模式,“四位一体”融合发展

“科普工作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董子钢在揭牌仪式上指出。

董子钢表示,人体科学与健康科普思政基地的建设是郑州大学深入贯彻国家“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战略部署、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推动科研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具体实践。他对基础医学院在跨学科融合、科普创新与思政育人方面的探索成果表示充分肯定。

他强调,基础医学院要充分发挥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资源,创新构建集科普教育、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与人文思政“四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让基地不仅成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载体,更能发挥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有效作用。

他指出,学校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科普工作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有机联动,形成更加浓厚的科普文化氛围。

9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李蓬在实地调研基地建设及运行情况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与科研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实现育人与服务社会的深度融合。

她希望基础医学院以此次基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内涵,打造具有郑大特色的科普品牌,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而科普则是培育创新人才、营造创新氛围的土壤,高校作为科研的重要场所,更应主动承担起科普责任,将优质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资源,让公众理解科技创新如何改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这有助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科技创新培育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执行院长刘康栋说。

他表示,未来,该学院将进一步打造“一个基地、一本教材、一门课程、一支队伍”健康科普体系,面向所有学生及社会开展健康科普教育,进一步普及健康知识,为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做积极贡献。

从人体奥秘到医学人文,四大展区面向校内外开放

一直以来,在郑州大学深化医学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背景下,基础医学院积极探索实践,建立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拔尖人才培养办公室、医学创新融合中心等特色机构,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采用全程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精英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办学、赛创融合,贯彻“早科研、多科研”理念,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撑,着力打造中原地区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地,持续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医学拔尖人才,积极做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答卷。

据了解,人体科学与健康科普思政基地总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整体划分为四个主题展区。

第一部分探索人体九大系统的奥秘,了解常见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感悟医者仁心和科学精神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聚焦疾病治疗手段与急救技能,掌握守护生命健康的关键知识;

第三部分体悟医学人文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第四部分回顾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历程,纵览世界医学科技的重大进步与里程碑事件。

此次人体科学与健康科普思政基地的落成,体现了郑州大学对科普育人工作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创新了医学教育模式、拓宽了健康科普渠道,为全校弘扬科学精神、普及健康知识、强化思政引领提供了示范平台。未来,郑州大学人体科学与健康科普思政基地将持续面向校内外开放,开展系列科普讲座、实践体验和学术交流活动,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