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监管重锤落下!这家银行因三重业务违规被罚 8725 万元,创年内金融业最大罚单纪录

华夏银行这回被金融监管总局狠狠罚了一笔,8725万!这算是2025年到现在金融业最大的一笔罚单了。简单给你说说怎么回事和背后的门道。

一、罚单基本信息

处罚机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被罚主体:华夏银行总行。

罚款金额:8725万元。

责任人处罚:另有6名相关责任人被追责。其中陈成天、刘建新被警告;钱建华、何羽、吕玉梅、涂超被警告并罚款,合计20万元。

二、为什么被罚?

华夏银行这次挨罚,主要是因为它在业务管理和数据报送上出了些纰漏:

业务管理不审慎:主要是贷款、票据、同业业务这些方面没管好。比如:

贷款“三查”不尽职:就是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没做到位,结果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借名贷款等问题。

掩盖不良资产:有分行通过违规向风险客户新增贷款或者违规上调五级分类的方式来掩盖不良贷款。

同业业务风险:同业业务(银行之间互相拆借、买卖金融产品等)的管理也不严谨,可能加大了风险。

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向监管层报的数据不准确或者不及时,这会影响监管对整体风险的判断。

三、华夏银行怎么回应?

面对罚单,华夏银行倒是态度比较端正:

诚恳接受,立即整改:他们表示对监管的处罚决定“诚恳接受”,并且说已经“迅速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问责”。

源于2023年现场检查:这次处罚是基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对华夏银行开展的风险管理及内控有效性现场检查的结果。

承诺强化内控:银行也表示下一步会“严格落实监管要求,持续强化内控合规管理”。

四、深层原因&行业警示

这张天价罚单背后,其实反映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和监管信号:

内控机制存在缺陷:严格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的生命线。华夏银行在贷款审查、资金流向监控等方面的漏洞,说明其内控流程可能存在失效环节,未能有效识别和阻断违规操作。

“合规文化”可能有所缺失:罚款金额巨大且涉及多项业务,这或许暗示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内部对合规经营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监管“长牙带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此次出手果断、处罚力度大,明确释放了严监管、防风险的信号。目的是督促所有金融机构真正把合规经营和风险防控落到实处。

银行业普遍面临的压力:在经济面临挑战的时期,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压力增大。个别机构可能为了短期业绩指标,抱有侥幸心理,试图通过一些“手段”掩饰风险,但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五、华夏银行的近况

来看看华夏银行近期的经营情况,或许能提供更多背景:

业绩有所下滑:2025年上半年,华夏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86%,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7.95%。

资产质量承压:截至2025年6月末,其不良贷款率为1.60%,虽然与上年末持平,但绝对值在行业中仍处于较高水平;拨备覆盖率则为156.67%,比上年末有所下降。这些都表明银行在化解风险方面面临持续压力。

总结一下

华夏银行这次收到的8725万罚单,就像一次严厉的“体检”不合格通知。它不仅指出了银行在具体业务操作和合规管理上的毛病,也给整个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合规经营是底线,任何试图掩盖风险、打擦边球的行为,最终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咱们普通金融消费者来说,监管严格些也不是坏事,至少能促使银行体系更健康、更安全。

希望华夏银行真能如其所言,彻底整改,筑牢内控的防火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