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罕见“血月”9月8日凌晨现身!南阳专家提醒:避开遮挡,感受宇宙的神奇与浪漫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春段晨曦

准备好熬夜了吗?9月8日凌晨,一场精彩绝伦的月全食天象即将上演。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特邀南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李志刚博士,为大家揭秘月全食背后的科学原理,并提供专业的观测建议。

据悉,上一次我国可见的月全食发生在2022年,而下一次想要在全国范围内观赏到完整的月全食,则需等到2029年。

解密月全食:“血月”为何会出现?

“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时,地球会在背向太阳的一侧形成一个阴影区,当月球完全进入这个阴影区时,从地球上看,月亮几乎就看不见了,这便是月全食。”李志刚博士表示,月全食的形成源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运行位置关系。

但有趣的是,人们实际观测到的并非完全消失的月亮,而是呈现出红色的“血月”,而这一现象与地球大气密切相关,李志刚博士告诉记者:“地球大气会对太阳光产生折射和散射作用。因为地球大气较厚,波长较短的蓝色和紫色光大部分会被散射掉,剩下的则是波长较长的红光,这些红光经过折射到达月球,再反射回地球被我们看到,使得月球呈现出红色,‘血月’也就由此而来。”

古今视角:古人对“血月”的想象与科学的破局

当现代科学清晰揭示“血月”的成因时,回溯古代,人们面对这一“异象”,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山海经》中记载的“天狗食月”,《淮南子》中则有“蟾蜍食月”的说法,在古人的认知里,“血月”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常与黑暗力量、鬼怪、邪祟等联系在一起。

“随着现代观测技术的发展,这些‘超’自然现象逐渐被我们理解,我们可以理性的对待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中发生的诸多自然现象。”李志刚博士表示,古代由于观测手段贫乏,人们习惯于把超自然现象归结为神话传说,这阻碍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程,甚至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组织构架。

就像月全食,如今我们不仅能精准预测其发生的时间、轨迹,还能清晰阐释“血月”形成的科学原理。这一认知的转变,也让我们得以跳出神话传说的束缚,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身边发生的各类自然现象,真正理解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

罕见之处凸显:两大亮点引关注

此次月全食堪称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天文盛事之一,其罕见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观测范围广且持续时间长。据了解,此次月食的全过程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均可观测,且无需借助专业设备,仅凭肉眼即可观赏,其中,全食阶段“血月”将持续长达82分钟。

二是“血月”颜色将格外鲜红。月食的发生共分为七个阶段——半影食始、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原、半影食终,其中食甚时刻“血月”颜色最为浓郁明显。

“这种颜色格外鲜红的月全食,根据沙罗周期,大约每隔18年左右才能看到一次。”李志刚博士说道。

观测攻略奉上:肉眼可见,找准方位是关键

对于想要观测月全食的市民朋友们,李志刚建议要找准西方方向观测,确保西方天空没有较高的遮挡物,因为月全食是在月亮下落的过程中出现的。

记者了解到,南阳师范学院星愿天文社计划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一场月全食观测活动,为师生们提供集中观测的机会,帮助大家更好地感受天文奇观的魅力。

南阳师范学院星缘天文社的社员梁艺凡激动地分享:“我已经选好观测地点了,南阳独山,那边光污染比较少。”

终于等到你!让我们一同静候“血月”登场,感受宇宙的神奇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