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义结桃园,这份情谊在后世被视为兄弟情深的典范,人们常说“宁信桃园三结义,不信瓦岗一炷香”。正因如此,诸葛亮即便是身为丞相,也不可能轻易对关羽或张飞动刀。更何况,关羽与张飞并没有多次违抗军令,他们与后来马谡的情况截然不同。 纵观诸葛亮一生,他亲手处理过两起重大军纪事件:一是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二是马谡在北伐中丢掉街亭。单从性质来看,关羽是明知故犯,为了报答恩情故意放人,这属于有意违令;马谡则是轻敌冒进,战术判断出现偏差,导致街亭失守,更像是过失。但从后果而言,关羽若能当场斩杀曹操,或许三国格局都会改写;马谡失守,则使北伐计划功败垂成。若只论危害,似乎更该治罪的是关羽,而非马谡。 然而历史背景不同,处理方式自然不一样。当年关羽放走曹操时,刘备集团不过一万余兵马,除却关、张、赵之外,几乎没有得力大将。彼时刘备刚刚在赤壁一战中收获大胜,军中士气正盛,不杀关羽既不会动摇人心,也不会影响扩展地盘的大势。反观马谡,事情发生时蜀汉政权已然稳固,军队规模庞大,北伐筹备多年。偏偏在首次出师中因街亭之失而全盘皆乱,诸葛亮作为总司令必须有所交代,军法不容轻纵。 再从身份上来看,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地位特殊。若诸葛亮真因军令杀之,张飞必然震怒,刘备亦难容,甚至可能导致三兄弟合力反击,逼得诸葛亮退出舞台。相较之下,马谡虽是诸葛亮的心腹,却无足够威望,也没有党羽势力,杀了他既能平息怨气,又能树立军纪,并不会动摇政权根基。 此外,刘备临终前曾特别叮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句话诸葛亮自然铭记于心。若马谡失职而不处置,丞相本人就会被质疑徇私枉法。因此,尽管二人私情甚笃,诸葛亮仍只能挥泪斩马谡,以示公正。 还有一个隐秘的考量不容忽视。关羽素来高傲,对诸葛亮未必真心敬服。赤壁之战虽让他折服,但内心仍有芥蒂。如今放走曹操一事,诸葛亮既能借此让他欠下人情,又能缓和彼此关系,何乐而不为?至于马谡,他没有这样的分量,反倒成了最合适的替罪者。 由此看来,诸葛亮在面对关羽与马谡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并非偏私,而是综合了政治、军心、局势和人情的多重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