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历史这东西,有时候比变脸还快。左宗棠在建国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骂成镇压农民

历史这东西,有时候比变脸还快。左宗棠在建国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骂成镇压农民起义的“反派”,“刽子手”,短短几十年后,如今总算在官方媒体层面重新获得正名,成了力保国土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这身份转换,令人唏嘘不已。 想想真是有意思,一个人物的评价能随着时代浪潮起伏这么大。当初教科书里头,左公形象可不太光彩,主要盯着他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那段历史。 那会儿评价历史人物讲究“阶级立场”,农民起义天然正确,镇压起义的就是反动派。可现在回头看,历史哪能这么非黑即白呢? 左宗棠这人确实复杂得很。1861年他带湘军打太平军,上饶范家村一仗灭了3000多人,他自己在信里都写“极为痛快”。 真正让左宗棠名垂青史的,是1875年那场关乎国家命运的争论。李鸿章当时在朝堂上公然说新疆是“不毛之地”,“每年耗费朝廷数百万饷银,舍弃也不足惜”。这话听着耳熟不?就跟现在某些人动不动就说某个偏远地区没经济价值一个调调。 左宗棠当场就炸了,拍案而起:“16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足足相当于八个湖南省的面积,李中堂可真是出手大方!” 要知道那时候他已经60多岁了,完全可以在家养老,却偏要扛起收复新疆的重担。 最让人感动的是,面对慈禧太后说“国库空虚”,左公直接拿自己人头担保:“臣愿以项上人头作保,自行筹措军饷,誓死收复新疆!” 这种担当,现在有几个官员能有? 西征之路那叫一个艰难。朝廷只给了200万两银子,实际需要3000万两。左宗棠想办法找胡雪岩借外债,在兰州设“西征粮台”,改革西北财税,硬是把钱粮问题解决了。 他还让士兵随身带桑树苗和柳树苗,一边行军一边种树,这就是著名的“左公柳”。至今在河西走廊还能看到这些古柳,在风沙中傲然挺立。 1876年春天,肃州誓师出征的画面成了晚清最悲壮的场景,六名壮汉抬着一口黑棺材,64岁的左宗棠骑马紧随其后,对将士们说:“老夫此行,决心与新疆共存亡!” 抬棺出征,这得有多大决心啊! 战斗没让人失望。湘军大将刘锦棠用“声东击西”的计策,表面打乌鲁木齐,实则奇袭黄田。清军拿着新式后膛枪和开花大炮,只用了三天就打破了阿古柏经营多年的防线。 左宗棠在营帐里研究西域古地图,听到捷报后立即下令发檄文宣告朝廷仁德,归顺者一律赦免。刚柔并济,这招高明! 两年苦战,收复新疆。但左宗棠知道光打下来不行,还得守住。他留在新疆两年,修路、开仓、建学堂、设县治,推广蚕桑种棉花,士兵带头开垦。 他还力主“不设行省,终难长治”。1884年新疆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巡抚,新疆从此与内地同级,不再是边陲附属。 1880年,俄国使节来北京谈判时趾高气昂,左宗棠立刻在哈密集结四万大军,摆出不惜一战的姿态。最终曾纪泽凭借这个武力后盾,通过《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九城。没有左公的强硬态度,伊犁能不能收回来还真难说。 就连当初反对收复新疆的李鸿章,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承认:“季高(左宗棠字)此举,着实堪称百年大计。” 能让政敌心服口服,不容易啊! 今年8月4日,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在湖南卫视等多个平台播出。 这片子由湖南、新疆、甘肃三省宣传部联合出品,创作团队查阅了2000万字清代档案,采访了37位清史专家,用了4K超清影像和3D场景重建技术还原历史场景。 官方明确把这片子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新疆、湖南等地还组织中小学生在左宗棠墓前朗诵《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左宗棠的历史地位终于获得了官方正式认可,那些极左思潮扣给他的帽子被彻底摘掉了。 纪录片直接反驳了对左宗棠的抹黑,指出19世纪清廷是国际承认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左宗棠保卫新疆本质是捍卫中国领土完整。 还实证了1862-1863年陕甘地区汉族平民遭屠杀超1100万,左宗棠止暴制乱具有反分裂正义性。战后左宗棠奏设新疆省,推广屯田、驿道和汉移民政策,促进多民族融合,他的奏章中写“回乱之因,非尽回人之罪”,体现了一种理性的民族观。 历史评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左宗棠不再是简单的“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或“民族英雄”标签可以概括的,他是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行为。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没有左宗棠,今天中国的版图可能会少了那166万平方公里的美丽新疆。就凭这一点,我们就该记住他的名字,客观评价他的功过。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国内权威媒体报道信源: 新华社旗下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于2025年8月12日发表题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纪录片是对极左思潮鼓噪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痛击》的评论文章。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76
用户10xxx76 1
2025-09-05 22:07
以史为鉴,杜绝血腥的历史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