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李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这为做好科技金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科技创新是指通过知识积累、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实现生产力提升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将科学发现转化为实际应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正处于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的关键阶段,但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仍是制约创新活力的重要瓶颈。科技金融体制作为连接金融资源与科技创新的桥梁,其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不仅能够缓解科技企业融资约束,更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全周期金融服务精准对接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科技企业的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差异显著。强化全周期金融服务,要求金融机构根据科技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特点,提供差异化、精准化的融资支持。
针对种子期企业,应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的作用。种子期企业通常缺乏抵押物和稳定现金流,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满足其需求。例如,深圳市天使母基金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以市场化方式筛选优质项目,既降低了早期投资风险,又为科技企业提供了“第一桶金”。
初创期企业需要风险投资(VC)和科技信贷的协同支持。商业银行可开发“投贷联动”模式,以“股权+债权”组合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例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的“科技履约贷”,通过政府风险补偿机制,为轻资产科技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有效缓解了融资难题。
对于成长期企业,应拓宽债券融资和知识产权证券化渠道。北京中关村试点发行的知识产权资产支持证券,将企业的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产品,既盘活了创新资源,又为企业提供了中长期资金支持。
成熟期企业则可依托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创板注册制的推出,为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提供了便捷的上市通道。通过全周期金融服务的精准匹配,科技企业能够获得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资金支持,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最终形成“科技—金融—产业”的良性循环。
丰富科技金融产品拓宽科技创新资金来源渠道
科技创新的高风险、长周期特性要求金融产品多元化,以满足不同主体的投融资需求。丰富科技金融产品体系,需要从股权、债权、保险等多维度创新,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资金供给网络。
在股权融资方面,发展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是关键。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和退出机制优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设立的“苗圃基金”,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早期投资,成功培育了信达生物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公益型基金和产业资本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础研究。例如,腾讯公司发起的“科学探索奖”,为青年科学家提供长期资助,弥补了商业化资金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缺位。
债权融资工具需突破传统信贷限制。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借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获取资金,如杭州银行推出的“专利贷”,以企业专利评估值为授信依据,解决了轻资产企业的抵押难题。此外,可探索“可转换债券”等混合融资工具,允许投资者在特定条件下将债权转为股权,降低企业短期偿债压力。
科技保险是分散创新风险的有效手段。针对研发失败、成果侵权等风险,可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和“专利执行保险”。广东省试点开展的“科技保险补贴计划”,通过保费补贴鼓励企业投保,显著降低了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
优化科技金融生态促进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科技金融的高效运转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系统,需要政策、市场、人才等多要素协同发力。优化科技金融生态,核心在于打破信息壁垒、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并培育专业服务能力。
政策层面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例如,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金融监管局打造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企业信用、专利数据等资源,帮助金融机构精准识别优质项目。同时,应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贴息、风险准备金等方式分担金融机构的潜在损失。
市场层面需培育专业化的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技术评估机构、知识产权交易所等第三方平台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海技术交易所推出的“专利价值分析工具”,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客观的技术估值参考,降低了投融资决策的盲目性。
人才是科技金融生态的核心驱动力。高校可设立“科技金融”交叉学科,培养既懂技术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深圳市通过“金融科技师”认证体系,为从业人员提供专项培训,提升了服务科技企业的专业能力。
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强化全周期金融服务、丰富金融产品供给、优化金融生态三大路径,能够有效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激发创新活力。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政策协同、市场创新与人才储备,使科技金融体制真正成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共阜新市委党校讲师;本文系2025年度中共阜新市委党校青年教师科研拔尖工程课题“阜新市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研究”(FX-DXQ202507)、2025年度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协作课题“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阜新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LDXZ2503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