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文化书院进行时|淄州书院·问道诸子,溯文脉之源聆古今之韵

大众网记者滕腾通讯员高敏静淄博报道

9月4日,淄川区文化书院“两化”精品课程《何以问脉》在古韵盎然的淄州书院正式开讲。特邀淄川区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玉霞老师担任主讲,赵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史功底,沿着时间的脉络,系统梳理了自古以来淄川书院的兴衰、传承与演变,为现场听众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地域文脉传承图谱。这堂课,问的是书院之脉,彰显的则是淄川一脉相承、绵延不息的文化自信。

“问脉之要,在于知其源、明其流、识其变。”讲座伊始,赵玉霞便点出探寻书院文化的核心意义。她从淄川最早的书院——鬼谷洞讲起,这座相传与战国谋略家鬼谷子有关的隐修讲学之所,奠定了淄西地区重教崇文的初始基因。随后而至的郑公书院,则见证了宋明理学在山东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成为儒家道统传承的重要节点。般阳书院与翼经书院作为明清时期淄川教育的双璧,赵玉霞着重分析了其办学特色与社会功能。她指出,般阳书院以“培德育才”为宗旨,注重经世致用之学;而翼经书院则偏重经学研究和科举教育,两家书院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地方文化精英的培养与聚集。位于淄西青云寺的灵泉精舍,作为寺院与书院结合的独特存在,赵玉霞将其置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宏大背景中解读,认为这种文化共生现象正是淄川文化包容性的生动体现。

参与活动的诗词学会会员们表示,通过这次系统性的梳理,对淄川的文化根脉有了全新认识。一位会员感慨道:“原来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竟深藏着如此丰富的书院文化和学术传统。这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今天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从鬼谷洞的隐修智慧,到明清书院的朗朗书声,再到今日诗词分会的文人雅集,淄川的书院文化穿越时空,完成了一场古今对话。这次“问脉”之旅,不仅梳理了历史脉络,更激发了当代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创新活力。以史为鉴,向新而行。般阳路街道将以此次文化溯源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书院建设的现代转型与功能拓展,打造“没有围墙的社区书院”,推动国学讲堂、非遗工坊、民艺展演等走进小区、融入生活。打造集阅读、展览、茶艺、文创于一体的文化会客厅。成为当代人可感、可参与、可创造的文化现场,真正实现“古今相生,文脉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