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礼兵本报记者谢旺
近日,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古渡春色”小区,大渡口区市场监管局春晖路街道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正手持智能终端,扫描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二维码,同步调取后台计费数据。“此桩显示充电仍按时间计费,未执行相关政策,涉嫌价费混收。”执法人员当场指出违规行为,责令运营方48小时内完成系统升级和价格公示整改,并立案查处。
在某地下停车库,该局九宫庙街道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随机选取8个充电点位,用手机扫描充电桩上的二维码,模拟居民扫码充电全流程。“这个服务费线上显示0.8元/千瓦·时,线下公示的服务费为0.28元/小时,为何线上线下的服务费价格和收费标准不一致?”面对执法人员问询,物业负责人承诺立即整改。
这一幕幕执法场景,是大渡口区市场监管局8月以来开展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专项检查行动的具体体现。该行动重点围绕价费分离、明码标价、电价政策落实三大核心要求,全面排查充电设施运营乱象,推动减轻群众充电负担。
价费分离是否彻底?现场核查充电账单。执法人员要求充电电费与服务费必须分别标示、独立计价,严禁捆绑收费或模糊标价。例如,充电电费需按居民合表用户电价执行,服务费则根据市场状况由企业遵循合理原则自主制定。检查中发现,部分运营单位存在线上公示与线下标价不一致问题,已责令限期整改。
明码标价是否规范?扫码验看收费明细。执法人员要求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在充电场所、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显著位置公示电价、服务费标准及计费规则,并在单次充电结束后向用户列出详细费用清单。针对部分企业公示服务费用不规范的情况,执法人员现场指导其完善公示内容。
电价执行是否合规?直击居民与非居民区分。执法人员重点核查居民小区充电设施是否执行居民合表电价政策,居民住宅小区以外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用电,按其所在场所电价政策执行。检查发现,个别非居民住宅小区的充电点位未公示电价,已要求负责人现场整改,明确公示电费价格。
“要让每分‘电价优惠’都能传导至消费者充电账单。”该局价格监管科负责人介绍说,此次行动建立3项长效机制:一是跨部门数据互通,联合电网公司实时比对充电电量与电价执行数据,锁定异常收费主体;二是实行社区价格监督员制度,在街道、小区招募义务监督员,建立违规线索“直报通道”;三是运营方进行信用承诺,推行充电桩企业收费合规信用承诺制,违规者纳入失信名单并向社会公示。
随着专项检查的推进,消费者真切感受到民生实惠。“以前充电2小时花3元多,现在明细显示电费只要0.96元,服务费0.6元,实惠看得见。”家住秋实小区的张女士拿着最新的充电账单由衷地说。截至目前,大渡口区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已检查充电点位170余处,发现问题23项,整改完成率100%,并对1家运营企业立案查处,形成震慑效应。
大渡口区市场监管局呼吁消费者主动监督,充电时留存计费截图。消费者遭遇未明码标价、电费超标等情形,可立即拨打12315或12345热线举报,市场监管部门将做到快查严处,清退多收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