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沛
今年,广西将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3.5万套以上;1—7月,广西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连续4个月超过全国水平……9月2日,记者从广西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住房难题,加快构建“保障+市场”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新一批购房补贴政策即将出台
今年1—7月,广西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超过全国2.6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超过全国水平,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速5.7%,增速超过全国9.8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6位;上半年,广西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1.7%,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
下半年,广西将聚焦住房“促消费、优供给、惠民生”,落实存量政策,出台增量政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在前期“桂20条”基础上,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广西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措施》(新“桂14条”),包括继续支持“以旧换新”、进一步加大住房公积金支持力度,供给端包括加大“好房子”建设供给等内容。目前,该政策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针对非住宅商品房库存相对偏大等问题,制定《广西非住宅商品房去库存工作方案》,支持适当放宽学位和车位限制,加大金融等支持力度,进一步盘活闲置的商业、办公等非住宅库存,让“沉睡”的资产变成“惠民”的资源。
广西用“真金白银”稳住房地产市场。2024年9月以来,自治区本级已先后安排家装补贴8.5亿元、购房契税补贴2亿元、购房补贴2亿元,叠加地方接续出台的补贴支持政策,让群众切实得实惠。发布会透露,目前,广西正在研究开展新一批购房补贴活动,计划在“金九银十”住房需求旺季,为符合条件的群众给予支持,降低群众购房成本,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
今年已开工筹集保障性住房2.38万套
广西始终把保障性住房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构建起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体系。今年,广西计划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3.5万套以上,目前已开工筹集2.38万套。
小户型、低租金公租房的发展,让更多城镇住房、收入困难家庭有了兜底保障。近十年,广西累计开工建设公租房8.2万套,累计11.4万户困难群众领取了住房租赁补贴。截至2025年7月底,广西正在实施公租房保障家庭共45.75万户,其中城镇低保、低收入家庭9.34万户,新就业无房职工、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17.1万户。
为解决新市民、青年人落脚城市的后顾之忧,广西全面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截至2025年7月底,累计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2.57万套,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已竣工交付7.8万套。
同时,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也在加快推动,更好地满足工薪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2024年至2025年7月底,广西累计建设筹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9395套。截至2025年7月底,累计有5916户家庭申请纳入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轮候库。
针对灵活就业人员住房需求,广西自2017年起累计推动12.14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累计发放贷款45.51亿元,助力一大批新市民、青年人实现“住有宜居”的梦想。
为稳市场、稳预期、去库存,广西大力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今年1—7月,共收购存量商品房2.09万套,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安置房、人才房、青年公寓和职工宿舍等,收购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截至7月底,全区商品房库存同比下降19.4%,比2021年库存最高峰时下降34.1%。
打造完整社区和15分钟生活圈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头戏”,既要解决群众安居问题,也要消除城市发展的短板。今年以来,广西加快推动南宁、柳州等市城中村改造。截至目前,通过直接购买现有商品房或发放购房凭证让群众自主选购的方式,让4.13万户住上了“心仪的房子”。
聚焦群众“上学难、看病远、买菜贵”等问题,广西通过城中村改造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其中,南宁市按照完整社区标准推进改造,配套实施教育、医疗、基础设施项目92个,打通断头路31条。以鸡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为例,规划新建7所中小学、幼儿园,结合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等医疗资源,让居民15分钟可达学校、医院、菜市场等生活场所,原来“雨天蹚水走”的泥巴路,变成了“柏油马路+休闲步道”。
在安全改造方面,广西已完成约2万套C、D级危险住房治理。在土地盘活方面,南宁市计划在城中村范围内梳理盘活“面积小、分布零星”的闲置地块61处,通过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将闲置的“边角地”改造成“民生地”。
下一步,广西将继续加力推进在建的19个项目,按照打造精品民生工程的标准,聚焦就业、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群众关心问题,争取把每个改造片区都打造成完整社区、15分钟生活圈,让城中村改造成为“惠民生、促发展、防风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