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中国日报国内版7版整版推出“两山二十年”特别报道,深度关注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成果,以及流域内龙头企业茅台不断深化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多赢发展的积极探索。
9月2日,中国日报以《贵州赤水河:平衡发展结硕果》为题,报道了贵州省仁怀市地方政府是如何多举措并行,显著改善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贵州仁怀市境内的赤水河河段,是白酒酒厂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酱香型白酒的生产需要较高的发酵温度,在炎热季节会产生大量废水。为应对这一季节性挑战,仁怀市政府加大力度提升白酒废水处理能力,2023年日处理能力显著提升1.3万吨。同时还引入智能系统,实时监测各白酒厂的废水排放量、12座污水处理厂各自的进水和出水流量,以及关键水污染指标数据。
2021年,仁怀市政府开展专项行动,淘汰或升级落后白酒产能,并整合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的小型酒厂,使该市白酒厂数量从1925家减少至868家。为进一步加强赤水河保护,有关部门拆除了该河支流上的大部分小型水电站。截至去年年底,已在赤水河流域拆除195座小型水电站。对于剩余的29座水电站,已采取有关措施确保其下游生态系统所需的生态流量。
2017年,赤水河实施了为期10年的禁渔令。此举使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当地白酒产业也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些举措使赤水河鱼类资源实现显著恢复。以齐口裂腹鱼为例,其平均体重增长了263%,鱼类种群结构也得到显著优化。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赤水河水质从Ⅱ类提升至Ⅰ类,沿岸酱香型白酒产业总产值从480亿元增至1500亿元。
同一版面还以《茅台“酿”出循环经济典范》为题,特别报道了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茅台循环产投公司”)作为白酒行业里对酿酒副产物100%资源化利用的典型代表,如何协调绿色生态发展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
循环产投作为茅台的延链部分,以酒糟资源化利用为核心,不断深化“双循环”经济模式,加大技术创新战略实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同多赢发展。
当前,茅台循环产投公司以酒糟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科学布局“肥、饲、酒、气”四大循环经济产业,形成年处理酿酒副产物30万吨,生产有机肥12万吨、有机饲料2万吨、生物质沼气1000万立方米发展规模,持续改善60万亩以上的茅台酒用高粱、小麦基地的土壤肥力,有效推动了绿色农业和绿色制造业的联动和融合发展。
接下来,茅台将计划进一步深化研发,探索酒糟更高价值的应用领域。重点方向包括从中提取抗衰老和美白成分用于高端化妆品,利用其高浓度废水培育微生物生产可生物降解材料PHA,以及用酒糟培育昆虫蛋白生产饲料。公司表示,他们希望将酿酒副产品转化为更多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多样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