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全球 6G 无线通信标准化工作启动:华为 / 海思聚焦 7-24GHz 频段协议适配,小米、苹果等厂商提出各自思路

9月2日消息,国际通信标准组织3gpp于8月25日至29日在印度班加罗尔召开首次6g无线接入网(ran)工作组会议,标志着6g技术正式进入标准化研究阶段。

人民邮电报今日报道称,本次会议上共收到17家全球科技企业提交的19篇技术提案,核心聚焦近场通信技术的标准化落地。此次会议设立两大关键议程,形成“技术方向探索+标准细节完善”的双轮驱动格局。it之家汇总如下:

其一为6g专题议程,聚焦6g无线接入(6gr)空口的基础设计:一方面明确6gr空口的整体技术框架,另一方面敲定空口评估假设的核心维度——近场特性被明确纳入这两大子议题,成为判断6g空口性能的关键指标。这意味着,近场技术不再是“可选技术补充”,而是6g从设计初期就必须考量的底层逻辑。

其二是3gpp信道模型修订,针对7-24ghz频段的近场信道模型参数进行优化。作为5gnrrel-19标准中《7-24ghz信道测量与建模》项目的延续,本次修订直指现行标准的“模糊点”——此前tr38.901协议为近场非视距(nlos)信道冲激响应引入了天线单元级角域参数,但未明确参数定义,导致不同企业在技术落地时可能出现解读偏差。此次会议通过补充参数定义、校准仿真假设,为近场技术的统一研发扫清了标准障碍。

本次会议确立近场技术与大规模天线阵列、高频段传输的深度绑定关系,为6g实现超高速率、超低时延等目标奠定标准基础。

企业方面,华为与海思联合提案直接锚定频段协议,明确提及7-24ghz频段的近场信道模型适配需求,为高频段近场通信提供协议层面的参考依据。

中兴与盛科则在评估体系上发力,建议将tr38.901中的近场信道模型纳入6gr评估,并将近场通信列为6g初期(day-1)多天线技术的核心方案之一。

终端厂商则更关注“用户体验落地”,例如小米提出“细粒度波束管理”思路,建议为近场用户设计专用码本,同时推动fr3(第三频段)信道建模纳入近场特性。

vivo则强调“空间非线性效应”的影响,认为这是提升6g频谱效率的关键;oppo进一步明确fr3应成为6gr新评估场景,需重点测试大规模mimo与近场技术的协同效果。

芯片与设备巨头更关注技术底层突破:英伟达聚焦大规模mimo(mmimo)增强,建议研究近场与远场用户的分布切换机制,并优化参考信号设计以适配“距离-角度”的相互依赖性。

苹果针对7ghz频段提出差异化建模思路——近场mimo设计需考虑球面波传播,远场则可灵活选择;高通则强调“场景适配”原则,认为远场模型仍是基线,近场模型需结合实际部署需求启用。

此外,联想的“模块化xl-mimo设计”、lg的“ai/ml优化csi/bm信令开销”、夏普对tr38.901更新后码本设计的探索,也从不同维度丰富了近场技术的落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