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彭德怀的奶奶召集家族开会,宣布要把年仅9岁的彭德怀溺死,家族众人纷纷支持,就在众人要把彭德怀押出门时,彭德怀的舅舅赶到了,大声斥责彭家人,从众人手里救下了彭德怀。 在清末的湖南湘潭乡村,一个名为彭家围子的地方,诞生了后来影响中国历史的彭德怀。他九岁那年,家族内部爆发一场生死危机:祖母主导会议,决定将他溺毙塘中,亲人们竟多半附和。就在执行时刻,外来的舅舅突然介入,改变了结局。这段鲜为人知的童年往事,隐藏着多少家庭恩怨与时代悲剧? 彭德怀于1898年出生在湖南湘潭乌石峰下的彭家围子,家庭属于下中农阶层,早年生活陷入贫困。他的母亲在1906年因病去世,当时彭德怀约八岁,父亲随后体弱多病,无法支撑家计。最小的弟弟在母亲去世后不到一个月便因饥饿而死,家中剩下三个弟弟无人照管。 伯祖父已年过八十,祖母七十多岁,整个家庭面临崩散边缘。彭德怀从六岁起进入私塾读书,但家境每况愈下,到十岁时被迫辍学。此前,他已开始砍柴换米维持生计,体验到饥寒交迫的滋味。 父亲在妻子去世后很快续弦,新妇进门便对前妻留下的孩子表现出强烈排斥,常故意克扣饭食,让他挨饿。 尽管家中尚有余粮,这种待遇源于恶意。父亲对新妇的行为从不干预,任由事态发展,导致彭德怀从小缺少基本关照。这样的家庭环境,让他早早感受到人情冷暖和社会不公。 无法忍受新妇的苛待,彭德怀转而前往祖母居住的地方请求寄住。祖母同意让他留下,却从不提供妥善照顾,任他自行觅食。 他常常捡拾家人丢弃的残饭充饥,从无多言,因为明白寄人篱下之苦。私塾经历短暂,他与先生发生冲突而中止。先生知晓他的家庭情况,常在课堂上故意刁难。他不服气,每遇挑衅就回击。 有次先生动手过分,他抄起板凳反击,从此被逐出学堂。祖母获悉此事后,对他更加嫌弃,认为他不守规矩,将来会给家族添乱。他对祖母的习惯也极度不满,她沉迷吸食鸦片,那种物品在他看来有害无益,沾染者难称正派。这种互不信任的氛围,逐渐积累成更大矛盾。 1907年的一天,彭德怀见到祖母吸食鸦片,便上前踢翻了她的烟具。这一举动激怒了祖母,她立刻叫仆役抓住他,随即召集族人议事。 族人们陆续赶到,祖母坐在主位宣布开会。她描述孙子踢翻烟具的行为,强调这大逆不道,必须严惩以维护家规。她提议将这个九岁的孩子沉入水塘处置,以免日后酿成更大祸端。 众人中,有人本就看不惯彭德怀,有人对他无甚情感,很快附和赞同。几个长辈回忆起他以往的举动,如打先生事件,纷纷表示支持处置。父亲坐在一旁,听着众人话语,从未开口反对,反而认可决议。其他族人中,有些随大流表态。会议敲定后,仆役上前拉起彭德怀,准备执行。 就在仆役将彭德怀拖向门外时,舅舅得到消息赶到现场。他看到外甥被绑缚模样,顿时发怒。他上前推开仆役,抓住彭德怀护在身后。舅舅转向祖母斥责,指责她心肠歹毒,对自家骨肉下毒手。舅舅声音更大,历数家族对孩子的亏待。父亲想插话,却被舅舅制止。 舅舅继续痛斥众人,强调孩子虽有错,但长辈应教导而非杀害。他质问在场每个人,是否忘记了已故妹妹的嘱托。现场气氛紧张,几个族人低头不语,仆役退到一边。祖母虽气恼,却见舅舅气势汹汹,不敢强行阻拦。舅舅拉着彭德怀的手,转身离开彭宅。 舅舅对彭德怀满心怜爱,带他回家后,打算让他长住自家。但彭德怀不愿拖累舅舅一家,便很快外出谋生。他十一岁时在堤上赶鸭群,十二岁进入煤矿劳作,扛工具下井挖掘,煤尘覆盖全身。 十三岁转去店铺当学徒,擦拭货架,搬运货物,受掌柜吆喝。还参与修水渠,挥锄挖土,汗水浸湿衣衫。几年后,军阀混战导致钱币贬值,他积蓄化为乌有。一气之下,他加入饥民抢粮队伍,高举工具冲向粮仓。后遭通缉,四处逃窜。 1916年,十八岁的彭德怀投身湘军,开始戎马生涯。这些磨砺塑造出他坚毅品质,后来的经历也体现这一特质。他在军队中逐步升迁,1922年进入湖南军官讲武堂学习,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领导平江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他指挥红军作战,参与长征,抗日战争中领导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指挥西北战场,1950年率志愿军入朝作战。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1955年授元帅衔。 1965年赴西南三线建设。1974年11月29日逝世于北京,享年76岁。他的生平反映出从贫困童年到革命生涯的转变,体现了不屈于压迫的精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