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中企收购芯片厂,时间差不到48小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而德国作为制造强国,当然得大量进口,中国提前把稀土送到,看似是给德国的一份“见面礼”,但时机选得恰到好处——正好在默茨来华前,这既表达了合作诚意,也悄悄展示了中国的供应链实力。 但德国的反应更快,不到48小时,他们就拦下了中企对德国芯片企业Elmos的收购,理由是“可能危害德国安全”,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西方阻止中国收购高科技企业了,背后显然有美国的影子。 说白了,德国打的算盘可能是:先收下稀土解决自家企业的急需,再跟美国站一起打压中国芯片,这样就能两边讨好,让大众、西门子这些德企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 中国这边也不傻,早就看懂了这套路,特意加快稀土的出货和清关,在默茨来之前把货送到,既是示好,也是亮肌肉——你看,我能帮你,也能卡你。 这48小时内的你来我往,表面是贸易往来,其实是两国在科技和供应链上的较量,德国既想和中国做生意,又要跟着美国限制中国,中国则用稀土作为外交工具,软硬兼施。 现在全球贸易越来越和政治、安全绑在一起,今天的朋友明天的对手,礼物瞬间就能变筹码,在这场博弈里,企业成了棋子,大众、西门子想在中国赚钱,又得听欧盟的话,中国企业想买技术,却总被西方拦着。 48小时的两件事,可能就是未来中德关系的常态——既要合作,又要防着,既做伙伴,又是对手。 中德这两天的过招,说穿了就是两国在互相试探底线,德国想两边占便宜,中国则明着给甜头暗里亮肌肉,其实这种博弈现在越来越常见,国家之间既离不开对方,又怕对方太强大。 说到底,每个国家都要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德国怕在技术上被中国追上,中国怕在供应链上被西方卡脖子,这种担心很正常,但问题在于,如果大家都只顾着自己,反而可能两败俱伤。 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既合作又竞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两个人做生意,既要是对手,也要是伙伴,完全切断联系不现实,但毫无防备也不行。 技术本来应该是人类共享的,但现在却成了国家之间博弈的工具,这有点可惜,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每个国家都要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 未来的世界,可能就是要在这种矛盾中找平衡,既要开放,又要安全,既要合作,又要竞争,这需要政治家和企业都有足够的智慧,别让保护变成了封闭,让竞争变成了对抗。 说到底,国家之间相处和人之间差不多,要有来有往,要守规矩,要互相尊重,谁都想赢,但也要让别人能活,这样游戏才能玩得下去,大家才能都获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