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已无新的规模房企入局代建赛道,行业格局趋稳并出现「头部集中、尾部出清、竞争趋于理性」等新特征,推动行业持续提质转型。”8月25日绿城管理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管理层如是表示。
无独有偶,今年已召开中期业绩会的多家企业,高管谈及代建相关业务时普遍表达了对代建竞争回归理性、趋向质量发展的判断。
中指研究院数据就显示,2025上半年TOP5代建企业签约规模的门槛值已超800万㎡,而2024年上半年这一数值仅400万㎡,一年之间TOP5门槛加倍提升,代建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倾斜”。
克而瑞数据则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增规模200-300万㎡以及200万㎡以下的代建企业数量,均同比减少,尾部企业正加速出清。
与此同时,新增规模800-1000万㎡的企业数量明显增长,出现旭辉建管、润地管理、龙湖龙智造、蓝城集团4家,并与后续企业拉开距离;超过千万规模的依然只有绿城管理一家,其以1989万㎡的新签约规模保持断层第一的位置,且规模超过TOP2和TOP3的总和,体现出代建行业“强者愈强、龙头恒强”的格局。
在此格局中,由于头部企业从追求规模逐步转向“风险-利润”平衡,带动了代建竞争对“质”的重视度显著提升。例如绿城管理近年聚焦新拓、销售、收款、交付四大核心指标,全面提升拓展力、服务力、组织力、经营力等核心能力。此举也不断推动行业“竞争升维”,从单纯比规模、拼费率,向比产品、拼服务、竞风控等方向转型。
中指院研究主管王琳就指出,近年房地产代建行业增速逐渐放缓,已经出现“避免规模粗犷增长”的风向。随着理性竞合的到来,需要头部企业牵头夯实核心能力、营造共赢生态,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三重壁垒”应对代建行业质变
绿城管理给出“质量增长”示范
代建行业已从“蓝海”进入“红海”。一方面进驻企业逐步饱和,一方面行业增速放缓。尤其城投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拿地占比45%,同比再降5%,预示着相关代建业务增量减少、竞争激烈。
不过在此环境中,2025年上半年绿城管理依然实现了“规模三增长”:新拓总建筑面积同比增长约13.9%至1989万㎡;新拓代建费同比增长约19.1%至50亿元,稳居行业第一;取得代建项目总销售额约419亿元,同比增长约2%。
与此同时,绿城管理的业绩保持稳定,在今年上半年实现收入约13.74亿元,毛利率约40%;公司拥有人应占净利润约2.56亿元,拥有人应占净利率为19%,维持较高水平。
分析绿城管理“逆势稳进”的原因,知名行业专家丁祖昱认为,作为老牌代建企业中的先行者,其已在「品牌、业务、管理」三大价值评估层面具备突出优势,并在不同的业务模式和细分领域中构建了核心竞争力,形成鲜明的市场认可度。
的确,绿城管理基于上述三大价值坐标,在「品牌塑造、市场拓展、管理精进」等方面树立了“三重壁垒”,对公司保持龙头地位、推动行业进化都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品牌”作为代建企业的本钱,在房地产筑底期愈发重要。绿城管理的市场占有率连续9年超20%,始终保持行业第一身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母公司绿城的信用支撑和品牌背书,以及自身综合实力赢取的品牌认可度,奠定了客户的信任基础。
数据可见,截至2025年上半年,绿城管理交付了45个项目,交付总建筑面积达465万㎡,位列代建行业第一(占据榜单前十总交付量的60%),且交付满意度保持92%的领先水平,预计下半年仍有近1000万㎡交付建筑面积。高量、高满意度的交付是企业品牌影响力的一个映射,优质交付也将持续提升客户粘性,进一步释放绿城管理的品牌价值。
在夯实品牌的基础上,绿城管理的“拓展堡垒”也显著增强,不仅新增签约面积逆势提升,一二线城市新增项目占比维持58%高位,民企委托项目则显著增长8个百分点至37%,此类抗风险力和溢价能力更强的业务,将充分保障公司未来的营收和利润。
“市场拓展除了城市深耕、对私企增量需求的挖掘等,绿城管理也不断通过大股东绿城中国在轻重协同、关键资源等方面的赋能;推行‘百川计划’,以多元合作模式引进城市合伙人;升级平台合作机制等多种方式带来新业务增量。”绿城管理高管表示。
与此同时,绿城管理还持续在“管理”上做文章。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绿城管理代管的项目首开时间提前了60多天,首开项目兑现率、案场转化率、客户转化率、数字营销成交占比等指标均实现同比增长;成本管控能力凸显,截止期末公司经营性现金流达到1.12亿元,同比增长45%;在手现金达16.44亿元,较2024年末上升8%......这些指标均凸显出公司管理效果和经营效率的提升。管理层也表示,绿城管理在下半年还将继续“存量提质、增量做优、能力精进”。
“代建行业并非零和博弈,恶性竞争与无序扩张将透支行业信用,头部企业牵头建立新标准、塑造新风向,推动行业形成良性竞合生态。作为龙头企业,绿城管理以专业和服务创造价值、构建核心竞争力,便是企业实现质量增长的一个示范。”上述专家表示。
构建生态、模式创新、出海淘金
“新角色”探索代建新未来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代建行业渗透率预计达到12.5%,相较国外成熟市场外部20%-30%的渗透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意味着,虽然当前行业增长速度放缓,但代建市场潜力仍不容忽视。只不过在进阶版赛场,粗放增长的方式已经过时,代建企业需要更多思考如何用与时俱进的“新方式”,打开未来“新空间”。
王琳认为,新的阶段,如何避免过度扩张,如何在利润趋薄时与委托方实现共赢,与委托方建立长期信任形成长期伙伴关系,是代建企业破局的关键。从头部企业的经验看到,正是依靠核心竞争力在细分领域打造护城河之后,满足客户多元需求、通过优质服务稳固长期稳定合作,企业才得以稳步拓展增量空间。
作为龙头的绿城管理便是典型案例。2016年绿城管理就开创了“代建4.0体系”,以品质信用协定(QR协定)建立客观、系统的品质标准与服务标准;以价值分享计划(VS计划)在公开透明、可预期中促成各主体获取最大利益,形成上下游协同、共赢的格局。
今年7月10日绿城管理启动了全新业务体系——代建5.0,通过专业开发、品牌授权、金融链接、信用赋能等方式继续对这一个各方价值共享的平台进行升级,用管理赋能服务链条,以生态推动行业共拓边界。
实际上,现阶段的代建行业,利润空间收窄、增量有限,非理性价格竞争和超额收益承诺产生的矛盾越来越难以化解,同时轻资产模式下信任危机、代建企业规模与利润的动态博弈同样不容忽视。这也使得当前委托方选择代建企业的逻辑逐步从“单服务采购”升级为“战略生态共建”,需求正从“快速变现”转向“全周期价值共创”。
“那么规模优势就不再是委托方选择代建企业的唯一标准,相反,能够风险共担、创造更高收益,具备长期主义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代建方,将成为委托方的首选。代建企业也应该以高能力兑现项目的全链条价值,以‘长期伙伴’的角色深度绑定客户诉求。”丁祖昱指出。
在2025年绿城管理中期业绩会上管理层也表示,公司将继续以保持代建行业第一身位、第一品牌、第一市值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探索从“中国房地产轻资产引领者”向“中国房地产全周期综合服务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此外,绿城管理将培育新兴业务,例如依托中交集团在海外的业务基础,探索代建出海,做大业务增量。绿城管理还将探索创新业务与主业相互赋能,探索第二增长曲线。例如依托中交集团、绿城中国在国内的多类资源优势,将业务从开发环节向全生命周期延伸,优先发展能与代建主业反哺的创新业务。
也是基于绿城管理正通过生态探索、创新模式、挖掘新业务等方式,开拓代建业务新空间的积极举措,多家券商机构和研究机构对公司未来表示看好。
克而瑞证券认为,绿城管理底仓订单充实分布良好,未来在手货源充足可保障公司业绩增长,也是拓展项目的有力背书,有利于公司继续维持第一身位。
摩根士丹利将绿城管理目标价由3.46港元调高1.45%至3.51港元,投资评级为“增持”,并指出“绿城管理2027年市占率提升带来的复苏趋势更为明朗。预计2025年利润率将高于预期,随着专案组合优化和市场份额更快增长,绿城管理在2026-2027年将迎来业绩增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