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邵可强摄影张琮
开栏的话:隐蔽战线是党领导下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光荣的战线。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在这条隐蔽战线上,无名英雄们行走在“刀尖”,激战在“龙潭”,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这期间,我党在豫北安阳、鹤壁等地的山河沟壑、村落闾巷之间,运送人员、物资和情报,以惊人的胆识和智慧开辟出一条地下交通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中旬至8月初,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河南省国家安全厅等单位支持下,奔赴安阳、鹤壁、新乡等地9个县(市、区)16个乡镇25个地下交通站点及20余个相关遗址遗迹调研采访。循着历史的记忆,辗转4000多公里,走访地方党史工作者、当事人、后人和知情人90余人,查阅核实党史、地方志、回忆录、人物传记等资料500多万字,试图还原豫北地下交通线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及80多年来的光荣印记。
今起,大河报·豫视频推出《穿越封锁|寻踪豫北地下交通线》大型专题报道,拂去历史的尘埃,首次从多个维度揭秘豫北地下交通线,展示抗战时期这一战线上所凝聚的、撼动人心的河南力量。
总出品:王世伟
总策划:许笑雨
策划:王驰
统筹:温中豪陈朋冲
执行:邵可强张琮于鑫
图注:河南太行八路军抗战展览馆
今日的豫北大地,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107国道纵贯南北,南林高速、台辉高速、341国道横穿东西,辅以密织的地方道路,构成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然而,当我们回溯8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在同一片土地上,一条超越地理意义的交通线却在日伪军的严密封锁下有力跳动。这条由我党开辟的豫北地下交通线,打破封锁,1941年至1945年穿梭在日伪军眼皮底下,以秘密、隐蔽的方式渗透敌人的防线,成功沟通太行、冀鲁豫等根据地之间的联系。
这条承载着无数生命与斗争的地下交通线,如今具体位置何在?曾经星罗棋布的交通站点今安在?现存的遗迹是否仍在诉说着当年的惊心动魄?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为你寻踪揭秘。
三道封锁线阻断根据地联系,开辟地下交通线势在必行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开辟豫北地下交通线,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必然抉择。
百团大战后,日军在华北极力推行“三光”政策和“治安强化运动”,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疯狂“蚕食”、分割根据地。他们在豫北依托观台到水冶铁路、安阳到新乡平汉铁路及卫河天堑,构筑三条密不透风的封锁线。
图注:日军占领安阳时的城市街道照片
特别是1940年后,日军在平汉铁路两侧从南到北挖了两道300余里长的大封锁沟,沟宽两丈、深两丈多,沟边筑有两道铁丝网,每5里修一座碉堡、3里设一处岗哨,主要路口派兵日夜把守。日军还在卫河、淇河两岸大量增设据点,形成道道屏障。
以今日视角回望,这三道南北走向的“铁网”,将豫北大地无情地从中劈开,东西割裂,大大增加太行根据地与其他根据地来往的困难、凶险。
1940年8月,冀鲁豫一分区政治委员闻允志带领部队赴太行途中,在抢渡卫河时同日军激战,不幸壮烈牺牲。八路军一个团由太行山开赴冀鲁豫平原时,在平汉铁路两侧的汤阴县境内遭遇敌人袭击,损失很大。
时间来到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敌人对根据地封锁日益加紧,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愈加困难,而华中、山东、冀鲁豫、冀南各抗日根据地大批干部要赴太行、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和汇报工作,太行、延安根据地急需物资支持。人员与物资流动,成为维系革命火种不灭的生命线。
豫北,这片位于太行、冀南和冀鲁豫三块根据地接合部的热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咽喉要道,也成了打破封锁的关键突破口。在此开辟一条穿越敌占区的秘密交通线,已是燃眉之急,势在必行。
根据八路军总部首长彭德怀指示,八路军前方总部、冀鲁豫军区迅速行动,分别建立专门机构——豫北办事处、沙区办事处,在敌占区开辟地下交通线。
关键站点旧址仍存,见证当年峥嵘岁月
“这里是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王百评是第一任主任,听说还送情报……”7月14日,在安阳林州市任村镇任村,一位村民指着深藏在胡同里的一座古朴老宅,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讲述着尘封的记忆。
图注:八路军前总豫北办事处旧址
这座老宅经修缮后保存完好,不临主街道,隐藏在胡同中,不熟悉的人很难找到,门口挂着“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牌匾。这里所在的任村位于林州西北端,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西邻山西太行山,东临华北平原,北面有漳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此设立办事处,既利于隐蔽,又便于联络。
在老宅房间内的墙壁上,展板显示:豫北办事处对外是八路军总部一个公开机构,对内是太行军区第五分区的情报站,由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方总部参谋长兼情报处处长左权直接领导,其职能之一是建立太行到冀鲁豫边区的地下交通线。
这充分说明豫北办事处地位的重要性,是豫北地下交通线最西端的关键点,也是整条交通线的中枢。由此,豫北地下交通线从任村向东延伸连接冀鲁豫根据地。
图注:抗战时期八路军豫北地下交通线示意图
东端同样有一处支点至关重要。1942年,冀鲁豫军区派人在沙区(“沙区”是抗战时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河北、河南接合部,跨内黄、濮阳等地交界地区,境内沙丘纵横,枣林茂密)组建沙区办事处,开展对卫河两岸地区和铁路沿线的敌伪工作,并开辟通过敌占区的地下交通线,成为豫北地下交通线的最东端。
“当年的沙区办事处房子已不复存在,旧址上村民已翻建新房。”7月16日,在安阳内黄县井店镇杨河道村,村里一位上年纪的老人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串联40余个站点,豫北地下交通线今何在?
两点之间,如何成线?这条在敌人眼皮底下穿行的秘密通道,究竟途经何处?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通过10余天的走访,结合史料和党史学者分析,对当下豫北地下交通线“重新定位”。
从西端的林州任村八路军豫北办事处,到东端的内黄井店杨河道沙区办事处,豫北地下交通线主要依靠南北两条线路穿针引线:
●北线:从今天的林州市任村出发,向东经过东岗、黄家坡、南苇底、西傍佐北庄、白莲坡、伦掌、众乐、安丰、彪涧、洪河屯,进入安阳市区的庆祥茶庄、白莲坡煤矿安阳办事处、久大商行,向东经辛店、李家山、崔家桥、东北务、白璧、杨奇、辛村、南故城、豆公、任固、五陵、高堤,到达内黄县井店杨河道。
●南线:从今天的林州市任村出发,向南到临淇,转向东经过泉寨、大河涧、冷泉、三里屯、宜沟、乔村、裴庄、原厚、莲池、老观嘴、胡庄村、小齐村、李聂村,到达内黄县井店杨河道。
这条隐秘的红色动脉,穿越了今日安阳的林州市、安阳县、安阳城区、汤阴县、内黄县,以及鹤壁的浚县、淇县等地。
南北两线基本呈东西走向,如同两条坚韧的丝线,在当年日军重兵布防的三道“死亡封锁线”上巧妙穿插,最终将太行与冀鲁豫两大抗日根据地紧紧缝合在一起。
图注:原河南汲县塔岗交通站旧址(现卫辉市塔岗水库)
为了织就更密实的安全网,除上述南北路交通线外,为扩大冀鲁豫根据地与太行山的联系,冀鲁豫四地委在延津、浚县、汲县(今卫辉)、淇县四县边开辟了冯庄、良相、骑河黄庄三条地下交通线。这些交通线向西至淇县塔岗通往太行山里汲县的狮豹头。
运送人员、物资,传递情报,交通线在日伪眼皮底下安全运转
第一是掩护大量人员通过敌人封锁线;第二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第三及时、准确地传递情报,加强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通信联络。豫北地下交通线对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下交通线为何能在日伪“眼皮底下”安全运转?这离不开隐蔽战线先烈的智慧、勇气、魄力、无畏,他们或深入虎穴或拉拢策反或直接斗争。
豫北办事处主任王百评,堪称“虎穴行者”。他分析研究安阳一带的敌伪形势和特点,利用各种关系,首先与地下党员孙筱尚取得联系,随后又与安阳地方实力派吴守正、王自全、程道合建立联系。同时,豫北办事处派李德成、李遵、张常慎等人,冒着随时牺牲的危险,多次深入安阳城东敌占区,利用亲友、同学、同事关系,广泛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主张。
“这个交通站就设在郭庆安家里,护送过不少过路干部人员。”7月16日,在一座修缮一新的老式四合院内,安阳县东北务村原党支部书记赵玉生给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介绍,当时郭庆安是个商人、开明乡绅,以地方伪军势力王自全的代表和商人身份秘密为我党工作,并且还是我八路军安阳城内联络站——庆祥茶庄的经理,为我军购买过许多军用物资。
图注:安阳东北务交通站旧址屋内通往瞭望台的木楼梯
现场,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注意到,院子主体建筑包括青砖瓦房十余间及二层小楼。小楼为交通站放哨观察点,院内水井设有隐蔽通道用于紧急转移。
据了解,现存建筑群于2010年起逐步修复,保留了抗战时期的原始结构特征。如今已成为当地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不少机关单位、学校等组织人员来此参观学习。
情报是地下交通线的生命线。为搜集情报,沙区办事处派工作人员王惠林到伪军程道合部工作,名义上是程部的情报参谋,实际上专门搜集敌伪情报。自此敌人有什么“扫荡”行动,王惠林事先就掌握,为根据地争取了宝贵的预警时间。
图注:八路军打入敌内搜集到的日军驻军情报
在复杂的环境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至关重要。抗战时期,天门会(豫北地区一个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民间武装组织)在浚县、汤阴、滑县等地控制范围渐大,我党成功打入内部建立党组织,并起到核心作用。
其中,我地下党员胡紫青担任天门会参谋长,通过各种途径使中共地下党员进入天门会各武装团体,担任重要职务。至此,天门会武装实质上已被我党掌控,成为一支维护地下交通线畅通无阻的“秘密卫队”,筑起了一道意想不到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