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陈朋冲周星实习生冯心雨张湄熙
曾经你追过哪些网络文学作者?有的是不是一直在写,时不时能给粉丝惊喜,而有的似乎昙花一现,再也寻不到了?
不不!在作家麦苏看来,这些网络文学作者很可能没有销声匿迹,只是换了个笔名继续创作。
8月28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当天上午在展区举行的《寰宇之夜》新书发布会暨麦苏网络文学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网络文学学会副会长麦苏接受了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
很多网文作者都昙花一现?他们很可能只是换了笔名!
作为河南网络文学的代表作家,麦苏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家乡,书写平凡人的故事。比如《我的黄河我的城》展现了郑州四代黄河儿女的生活变迁,《陶三圆的春夏秋冬》聚焦嵩山脚下一座村庄的脱贫致富故事……
此次发布的新书《寰宇之夜》,以舞台编创人员沈妍和为主角,描写了在流量为王的年代里,一群年轻人为了将戏曲、舞蹈、国画、书法、文字等传统文化及艺术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艰难探索、融会贯通、不断创新,并因《寰宇之夜》这台晚会爆红而取得成功的感人故事。
在麦苏看来,中原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网络文学作家带来了无限灵感。河南网络文学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作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均位于全国前列。
多年来麦苏始终关注网络作者的成长。对于“很多网络作者、网络作家是不是昙花一现”的问题,麦苏有自己的理解,“这些年一直关注这个现象,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很多网络作家从读者到有了创作激情,在网络上开始了一本作品的创作,也完成了一些作品,但后续因为一些工作原因,或没有大量读者,失去了创作激情,又回归到读者状态。还有一种是作家在一个笔名下,可能没有创作出特别满意的作品,于是到另一个网站继续写作,他们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个笔名。”
“一个网络作家有可能十几个笔名,都是很正常的,这也是他们很特别的一个点儿。”麦苏说。
随机举些例子,比如创作《庆余年》《将夜》等知名作品的作家猫腻,最早用北洋鼠的笔名发表些作品,但没火,后来改为猫腻。网络作家“奥尔良烤鲟鱼堡”早期在逐浪网以“两只小猪呼噜噜”为笔名创作《文理双修》,后在起点中文网以现笔名创作了《重生之大涅槃》;“打眼”曾以汤员外为笔名创作《星碎时空》,后用现笔名创作了《黄金瞳》《天才相师》等作品。
麦苏还提到近代作家鲁迅,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作家,鲁迅也有众多笔名,之前她去上海鲁迅纪念馆时,发现鲁迅先生名下几十个笔名。而根据《鲁迅全集・附集》等记载,鲁迅的笔名达到110多个甚至更多。
创作者多拿起笔,或许就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技能
今年是国际数博会首次落地河南郑州,与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同期举办,数字、科技与文学的碰撞,能带来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麦苏说,网络文学本来就是数字化出版的一个典型代表,网络文学通过线上方式引发读者关注和阅读兴趣,在众多文学领域中它一直走在前列,数字出版的繁荣也能刺激网络文学更好的发展。
当前很多年轻人喜欢用手机写短故事,麦苏认为很久以前就已经这样了,“网络文学走过了二三十年的历程,很多读者喜欢阅读短故事,希望利用碎片化的、比较短的时间充分阅读故事,这些都很普遍,不管是知乎平台的短故事,还是其他网络和自媒体平台连载、微信传播等,都在创作,只是长短不同,方式其实差不多,都值得鼓励。”
对于广大网络文学爱好者,麦苏期待他们多拿起笔,“网络文学是个很有魅力的领域,很多作家已经从爱好转变为职业化发展,喜欢阅读的朋友可以尝试多创作,或许就能发现自己以前都不知道的天赋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