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北溪管道爆炸行动指挥官谢尔盖·库兹涅佐夫被意大利逮捕,现在尴尬的除了德国前总理朔

北溪管道爆炸行动指挥官谢尔盖·库兹涅佐夫被意大利逮捕,现在尴尬的除了德国前总理朔尔茨,还有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2025年8月,一场久被掩盖的地缘政治迷雾终于被一声手铐解开。 北溪管道爆炸案的关键嫌疑人、行动指挥官谢尔盖·库兹涅佐夫在意大利撒丁岛悄然落网,意大利警方在其度假别墅外发动突然抓捕。爆炸案三年多来首次有实质性进展,这一消息迅速震动欧洲。 谁主导了破坏欧洲能源命脉的惊天行动?谁又在三年间遮掩真相?现在,除了德国前总理朔尔茨的尴尬难掩,最难以回避质疑的,还有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2022年9月26日,北溪1号和2号天然气管道在波罗的海海底先后发生爆炸,造成巨大的能源损失和战略震荡。德国、瑞典、丹麦迅速启动联合调查,但结果始终扑朔迷离。 2023年起,多家西方媒体突然转向“乌克兰可疑”的叙事,但各国政府保持沉默。 直到2025年8月15日,意大利警方依据德国方面提供的情报,在撒丁岛抓获库兹涅佐夫,一名拥有乌克兰情报背景的潜水作战专家。更令人震惊的是,库兹涅佐夫并非独行者。 调查显示,他指挥的六人小组曾租用名为“安德罗梅达号”的游艇,伪装成潜水旅游团,在爆炸发生前悄然驶入波罗的海指定海域。 他们携带的潜水装备和爆破装置来自多国采购,路径绕开官方监控系统。这种作战方式,与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特种行动小组如出一辙,绝非民间“爱国志愿者”所能为。 三年的调查陷入停滞,原因并非技术不力,而是政治意志缺失。德国前总理朔尔茨在任时对爆炸案表现出令人费解的低调,多次承诺“彻查到底”,却在实际操作中迟缓拖沓。 德国国内媒体早就质疑其是否受到外部压力,尤其是来自美英的情报干预。朔尔茨的能源政策与爆炸案所造成的天然气断供直接挂钩,德国工业一度面临关闭潮,失业率激增。 而今,随着关键嫌疑人落网,朔尔茨当年的“沉默”难辞其咎。相比之下,泽连斯基的处境更加微妙。 自2022年以来,乌克兰政府一直坚定指责俄罗斯制造北溪爆炸,泽连斯基本人多次在采访中直言“这是克里姆林宫的阴谋,意图恐吓欧洲”。 然而当调查逐步指向乌克兰情报界的行动人员时,基辅方面却陷入沉默,相关部门拒绝回应任何关于库兹涅佐夫的问题。如此前后矛盾的姿态,难免使人怀疑其是否早已知情,甚至默许相关行动。 讽刺的是,这场行动本应成为俄德能源合作的“终结信号”,却最终暴露出乌克兰在西方支持背后的边界与代价。 一位德国调查员在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坦言:“如果是我们盟友做的呢?我们要不要追责到底,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不仅是德国的困境,也是整个欧洲的道德考题。 事实上,爆炸案造成的能源冲击远超预期。2022年第四季度,欧洲天然气价格最多飙升250%,德国巴伐利亚、北威州等能源密集区的企业被迫停产。 虽然美国迅速向欧洲输送液化天然气(LNG),但高昂的价格和运输周期,使得“替代选项”成为昂贵的妥协。 这场爆炸,不仅摧毁了管道,也在欧洲与俄罗斯之间彻底炸断了一条可能的战略缓冲带。而今,随着法律程序的推进,库兹涅佐夫是否会被引渡至德国接受审判,成为关键看点。 意大利方面已确认其身份,并称逮捕依据充足。德国司法部也正准备正式引渡请求。但在高层责任追溯的问题上,司法程序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更深的政治雷区。 若调查继续深入,是否会牵连乌克兰情报高层?是否会牵出西方国家的知情与默许?这正是当前欧美媒体普遍回避的问题。 俄罗斯方面早已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提交调查请求,指控“西方国家意图掩盖真相”。此前莫斯科就曾提交爆炸海域的卫星数据和无人机影像,但多被西方国家以“证据不足”否决。 而今,随着关键嫌疑人的落网,俄方要求重新审视调查资料的呼声再度高涨。欧洲各国的态度也开始出现裂痕,东欧国家多持强硬立场,要求彻查到底;而西欧核心国家则更倾向于“维稳优先”。 谁制造了这场爆炸,谁又真正从中获利?答案似乎早已在事实中浮现,却始终被政治迷雾所遮蔽。 当乌克兰政府面对库兹涅佐夫的抓捕选择回避,当朔尔茨的调查承诺无疾而终,真相的代价就不仅仅是一条能源管道的损毁,而是整个国际秩序的信誉透支。 也许,北溪管道的爆炸并不只是一次“军事行动”,而是一场地缘政治的试验。现在,试验结果揭晓,但实验室里的主角,却开始四散躲避聚光灯。 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但谁愿意面对它,谁又有能力承担它?这场博弈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