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张丹记者高小雨)绥德石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是黄土地上的汉子们用一锤一錾雕琢出来的艺术瑰宝,让冰冷坚硬的石头变得温和可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地域精神。一块石头,手艺人可根据石材的大小形状和硬度,通过精雕细刻,变成一件精美别致的艺术品。从“石”到“金”,非遗绥德石雕正以蓬勃之势赋能当地产业发展,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别样生机。
近日,记者行走在绥德县四十里铺镇242国道沿线,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林立着的种类繁多的石雕产品,宛如迈入石雕艺术王国,或高大威猛,或小巧精致,皆活灵活现,让人目不暇接。
以技艺传承守住艺术根脉
在绥德石雕传习所,今年72岁的绥德石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鲍武文双腿间放着一个初成型的小石狮,他紧握锤錾,正在精雕细琢其头部。
“我出生在四十里铺镇鲍王家沟村,从小身边有很多从事石雕技艺的手艺人,耳濡目染,便喜欢上石雕。13岁时拜师学艺,16年开始独揽石雕活,30岁开始创办石雕厂,给鲍海东、鲍海平等百余名青年石雕艺人传授技艺。”鲍武文的经历,是石雕技艺传承的生动注脚。
绥德的大街小巷,处处都有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产品:石魂广场上19.5米高的“天下第一狮”威风凛凛,高度达19.5米;“摩崖石刻”彰显“天下名州”“旱码头”风采,“天下第一楼”气势恢宏,千狮桥上1008个小狮子活灵活现。这些作品凝聚阴刻、阳刻、浮雕、镂空等多种技艺,都由鲍武文主导设计,并参与雕刻,尽显绥德石雕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
“我们主要通过保护传承人、开展技艺培训、结合文旅产业等方式,来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石雕非遗,让其在新时代绽放出迷人光彩。”绥德县文化馆馆长雒胜军说。
如今,该县有石雕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非遗工坊3个。2008年,绥德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石雕之乡”;2011年,绥德石雕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石雕赋能产业多元发展
石上生花,点石成金。走进绥德县吉祥雕刻有限公司,处处是机器与工匠忙碌身影交织成的活力图景。在人工雕刻区,匠人紧握锤錾,精雕石狮的纹路;数控机旁,伴随着“吱吱吱”的声响与连续的水流,平整的石头在数控机的雕刻下,精美流畅的花纹很快显现。
“数控机一天能雕一对炕头狮子,纯手工则需三四天,大大提高了产量和效益。”该公司经理、绥德炕头石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鲍海东介绍,新设备还解决了传统机雕粉尘污染问题,实现水循环利用。不过,机雕离不开人工,前期需人工绘制3D图,雕刻后还要人工局部打磨。
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非遗石雕“生产+研学+产业+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产品涵盖小型石狮、石磨等小型产品及大型亭子、牌坊、龙柱等20多种,长期雇用石雕艺人10多人,年累计发放工资70多万元,年产值200多万元。
像鲍海东这样靠着石雕技艺发家致富的石雕手艺人还有很多。在绥德县产业创新园区,一片绿色生态园林中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寻声走去,里面坐落着一家石雕公司,正是石雕艺人何光成于2018年成立的绥德县古驰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大型的石材生产设备应有尽有,主要承接护栏、牌楼、影壁墙等各种石雕产品,集加工、精雕、安装于一体,可带动周边30多人就业,年发放工资200多万元,年产值超千万元。
据悉,绥德石雕的天然石材资源遍布四川、河北等地,颜色多为青灰,质地坚硬。能工巧匠遍布每一个村庄,他们通过相石、构图、打底、粗雕、精雕、细刻、打磨等工序,赋予石头灵性与生命。
石雕+文创雕出满满的幸福感
绥德石雕非遗工坊,摆放着各种精美的小石狮,或憨态可掬、或萌态十足,让人挪不开眼。
据了解,该工坊陈列的正是绥德炕头石狮的创新产品,又称“拴娃狮”,高度一般不超30厘米,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枚石雕艺术奇葩,它的文化沉积十分深厚,承载了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厚重生命的寄托。这些狮子千姿百态,有喜狮、福狮、如意狮等,具有稚气、娇憨、顽皮的神态,有的像活泼可爱的顽童,有的似体格矫健的小武士,有的像在妈妈怀里撒娇的调皮蛋……在老百姓心中,它们是驱邪避灾、吉祥纳福的瑞兽。
“近两年,我根据客户要求,设计出的炕头石狮形态各异,把绥德唢呐、寿星等元素融入炕头石狮产品,再添加动漫风格,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审美。”鲍海东说。如今已有笔筒、捣蒜道具、福禄寿喜、唢呐锣鼓艺人等多种石狮文创产品。
“小石狮文创产品很受市场欢迎,有时一天就能卖出十几对。机雕的一对通常售价400多元,手工的一对900多元,具体价格根据工艺来定。”鲍海东介绍。
以创新求发展。放眼绥德石雕厂子,越来越多的石雕文创产品走红市场,也备受人们青睐,石头的坚硬质地与精湛技艺,让石雕产品兼具艺术价值与永恒魅力。
“我们不仅做大型的仿古建筑、陕北窑洞四合院等,还雕刻石桌石凳、鱼缸、小动物等,只要顾客有啥需求,都能凭技艺雕出千变万化的产品。”何光成自豪地说。
如今,绥德石雕已经发展成为全县重要文化名片。2023年2月23日,绥德石雕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列为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目前,该县有大大小小的石雕厂100多个,仅四十里铺镇242国道沿线的就有79个,石雕技师300多人,其他从业人员2000多人,全县石雕产品年产值近2亿元,已发展成为促进该县经济增长和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非遗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