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巴基斯坦和日本达成协议了!近日巴基斯坦携手日本推进央行数字货币试点。 2025年8月,一则令人意外的国际合作新闻在全球金融圈掀起波澜:巴基斯坦国家银行(SBP)与日本金融科技公司Soramitsu正式签署协议。 启动央行数字货币(CBDC)试点项目“Project URAAN”。这条消息之所以“不可思议”,不仅因为它打破了传统地缘政治阵营的想象,更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正在迅速成型的事实——在数字时代。 技术合作的边界,远比冷战思维中划定的“阵营”要模糊得多。一直以来,巴基斯坦被视为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可靠的战略伙伴,而日本则是G7中对“一带一路”倡议最为冷淡的成员之一。 按理说,这两个国家在数字金融这一涉及核心主权的敏感领域不应有交集。然而,一个东亚发达国家的技术公司,正在与一个南亚发展中大国携手推进数字货币实验。 这背后显然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商业合作,而是一次关于技术自主、经济多元化、以及地缘经济结构再平衡的深层次博弈。 Project URAAN的技术支撑方Soramitsu,并非无名之辈。早在柬埔寨,其开发的Bakong系统就已被世界银行称为“发展中国家CBDC的典范”。 该系统不仅实现了高效的交易处理与智能合约应用,还特别针对离线交易环境进行了优化。这一点对巴基斯坦尤其重要——全国仍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口生活在银行服务缺失、网络覆盖不足的地区。 Soramitsu的技术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并不是在技术上“找谁便宜就跟谁合作”,而是在战略上精心布局。 2025年7月9日,巴基斯坦刚刚通过虚拟资产新法,为CBDC试点提供法律保障。 紧接着便宣布与日本合作,这种“先立法、后合作”的节奏,体现了其在数字金融领域力求“掌握主动权”的政策意图。 从经济层面看,巴基斯坦此举意在降低现金流通成本、提高侨汇效率、扩大金融覆盖面。 官方数据显示,巴国每年因现金管理支出高达280亿卢比,而全国接收侨汇人数高达3830万人,一套高效的数字货币系统,将极大缓解其外汇流动与财政压力。 但从更深的战略层面看,这是一种对“技术依附”的主动规避。 巴基斯坦虽与中国保持全天候战略合作,却选择在CBDC上引入日本技术,显然是在刻意打造自己的“技术独立性”,避免在新一轮数字竞争中沦为某一方的附庸。 而对日本而言,这场合作更像是精准的“价值输出”。在G7内部,日本近年来不断寻求在“全球南方”国家中扩大影响力,却苦于缺乏切入点。与其输出意识形态,不如输出技术标准。 通过金融科技先行一步,不仅能验证自身实力,还能在不引发安全敏感的前提下,渗透到新兴市场的经济肌理中。 这正是Soramitsu所代表的“温和影响力外交”的真实写照——不高调,不激进,却步步为营。但必须指出,Project URAAN并非没有挑战。 其所依赖的R3 Corda区块链平台虽以隐私保护和可编程货币为卖点,但在可扩展性、安全性、以及离线一致性等方面仍存在技术风险。 此外,CBDC要真正落地,公众信任度、数字素养、私营金融机构的配合程度,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更何况,这种“跨阵营”的合作模式,在地缘政治高度敏感的当下,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过度解读为“战略松动”。 但这种担忧或许正说明了一个更大的趋势正在发生:全球数字金融格局,正在悄然重构。传统阵营思维正在退场,实用主义与技术适配成为国家决策的优先考量。 当巴基斯坦与日本合作CBDC时,它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更具灵活性、独立性与现实感的合作范式。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金融技术交易,而是一次基于互补需求的战略性协作。 它既非南南合作的传统样板,也不符合典型的南北合作逻辑,而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合作”模型——在技术上互通,在战略上自主,在政治上保持低调。 这种模式或将成为未来国际技术合作的新常态。Project URAAN的成败,将不仅关乎巴基斯坦的金融未来,也将为全球CBDC发展提供一个值得深思的样本。 在这个技术日益决定国家命运的时代,谁能把握住合作的主动权,谁就能在下一轮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而这一次,巴基斯坦和日本,走在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