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卡德罗夫强闯加沙,给100万人送上食物,以色列没敢阻拦? 近日,多家外媒报道称

卡德罗夫强闯加沙,给100万人送上食物,以色列没敢阻拦? 近日,多家外媒报道称,俄罗斯车臣共和国领导人卡德罗夫,成功向加沙地带运送进了大批食品援助物资。   这批物资规模相当可观,包括5万份即食餐、250吨大米、200吨面粉、168吨糖、243吨面条,还有500吨饮用水。卡德罗夫明确表示,这些物资足以覆盖加沙约100万居民的短期需求,而且这仅仅是个开始,他还承诺会启动长期援助项目,每天为加沙民众提供5万份热餐。   让人意外的是,就在他宣布消息的第二天,第一批物资就已经顺利通过埃及拉法口岸进入加沙,并迅速分发给了当地饥饿的家庭。   要知道,加沙地带在以色列的封锁下已经被困超过一年,联合国机构数月来一直在警告当地不断恶化的人道主义状况。以色列方面虽然在8月初曾表示将逐步允许私营货物进入加沙,但实际操作中对援助物资的审查极为严格,导致真正能进入加沙的物资寥寥无几。   加沙地带媒体办公室的数据显示,过去一个月内,仅有14%的所需物资获准进入,援助缺口高达86%。联合国援助事务负责人汤姆・弗莱彻直言,这场饥荒完全是“由于以色列的系统性阻挠”造成的,而以色列外交部却坚决否认加沙存在饥荒,称相关报告是“基于哈马斯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卡德罗夫的援助车队能如此顺利地进入加沙,难免让人感到蹊跷。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次运输行动的路线选择很有讲究。卡德罗夫的物资并没有经过以色列控制的凯雷姆沙洛姆口岸或尼察纳口岸,而是通过埃及的拉法口岸进入加沙,这就巧妙地避开了以色列的直接管控区域。   事实上,以色列对拉法口岸的通行也有间接影响,但这次却没有对这批物资采取阻挠措施。这背后很可能与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以及卡德罗夫特殊的政治身份有关。   作为普京的“金牌打手”,卡德罗夫在俄罗斯政治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俄罗斯近年来在中东地区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外交姿态,多次在联合国为巴勒斯坦发声,这种背景无疑为卡德罗夫的援助行动提供了某种保障。   更值得注意的是,卡德罗夫此次行动的时机选择颇具深意。当时正值联合国正式宣布加沙进入饥荒状态,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批评声浪高涨,安理会14个成员国联合发表声明,称加沙的危机是“人为制造的”,呼吁立即停火并解除对援助运输的限制,只有美国公然否认加沙存在饥荒。   在这种国际舆论环境下,以色列如果阻拦这批食品援助,无疑会进一步陷入道德被动。而且,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对以色列来说也不得不有所顾忌,毕竟以色列不想在与哈马斯激战的同时,再与俄罗斯产生直接矛盾。   卡德罗夫本人对这次援助行动也有着清晰的定位,他强调这是“每个穆斯林的义务”,凸显了车臣作为穆斯林共和国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宗教纽带。这种表态不仅能在伊斯兰世界为他赢得好感,也能巩固他在车臣内部的民意基础。   更有意思的是,卡德罗夫任命了自己17岁的儿子亚当担任援助工作协调员,负责监督物资分发,这一举动既显示了他对援助项目的重视,也暗含着培养家族政治继承人的意味。   事实上,卡德罗夫基金会并非首次向加沙提供援助,2025年4月就曾帮助过27.5万加沙民众,这次大规模援助可以说是对之前行动的延续和升级。   从俄罗斯的整体战略来看,卡德罗夫的这次行动也符合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布局。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在积极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通过支持叙利亚政府、加强与伊朗的合作等方式,与美国及其盟友形成了某种制衡。   援助加沙不仅能让俄罗斯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占据道德制高点,还能借此向美国施压,为美俄之间的谈判增加筹码。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的,普京派卡德罗夫援助加沙,“不仅是支持巴勒斯坦,也是在给伊朗撑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   对于加沙民众来说,这批物资无疑是雪中送炭。在经历了22个月的冲突后,加沙超过50万人正面临“饥饿、赤贫与死亡的灾难性境况”,联合国预测到9月底,饥荒将蔓延至加沙三分之二的领土。   卡德罗夫提供的大米、面粉、糖和饮用水等基本物资,虽然只能解一时之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加沙的人道危机,但至少能让100万民众在短期内免于挨饿的威胁。   当地媒体报道显示,物资分发现场的民众虽然面带疲惫,但眼神中终于有了一丝希望,毕竟在持续的封锁和轰炸下,能获得稳定的食物供应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不过,这次援助行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评论认为,卡德罗夫作为争议人物,其政权被国际人权组织指控存在镇压异见等问题,由他来主导人道主义援助难免让人质疑其动机的纯粹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批物资确实缓解了加沙民众的燃眉之急。也有人担心,这种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援助可能会让加沙的人道问题进一步复杂化,毕竟各方势力都想借援助之名扩大自己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