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严格了。跨境汇款单笔超过5000元就要查身份。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3日。
有人形容这是“史上最严”反洗钱新规,到底有多严格?
一、汇款额度方面。单笔跨境汇款达到人民币5000元,或外币等值1000美元及以上,金融机构必须核实汇款人身份,并将相关信息传递到境外接收机构。
二、监管力度方面。以前常见的拆单汇款现在成了高危操作,系统能轻易识别多人向同一境外账户的频繁转账。
三、信息管控方面。汇款人和收款人的姓名或名称、账号、住所等基本要素是必须检验、留存和传递的信息。如果汇款人并未在该机构开户,还需额外登记身份证明文件编号、联系方式等可追踪信息。客户身份资料在业务关系或一次性金融服务结束后至少保存10年;交易记录自交易结束后至少保存10年。
四、违规成本方面。新规草案明确对失职机构处以10万至30万元罚款,银行职员若故意放行可疑交易将面临终身禁业风险。
五、覆盖范围方面。不仅是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预付卡发行方、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等也被明确纳入反洗钱义务范围。一次性出售不记名预付卡1万元以上需实名登记。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平台亦在覆盖范围内。
可以说,这是从过去的“大额堵漏洞”到以后的“全链条、颗粒化监控”。
目前,草案还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截止9月3日),相关金融机构还需要完成系统改造与报文字段升级。而从监管口径与技术准备看,年内落地的可能性较高。
显然,有几类人群受到的影响会很大,包括资产配置、海外置业、子女教育、移民安排都会造成影响。
比如,子女出国留学,需要缴纳学费和支付生活费;港股和美股的散户投资者;跨境电商与代购群体。再比如,付给境外外包或自由职业者的工资,等等。
亲友分拆转账、地下钱庄、虚拟货币OTC(场外交易)等“灰色路径”,在更细颗粒度的监测下,无处遁形。
各种“打擦边球”的历史手法要开始画上句号了,因为违规的代价可能是账户冻结、补税+罚款、征信污点。
当然,合规的路径依然存在。而跨境汇款需要注意将资料一次准备到位,优先选择正规渠道,并且主动与银行、支付平台沟通,保持合规意识。
为什么出台如此严格的反洗钱新规,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防止“资金外流”。
“史上最严”反洗钱新规确实给一些人的生活带来不便,但这背后其实也是一场“金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