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今天有两个新闻就很有意思:日本强烈呼吁各国不要参与北京的九三阅兵;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又表示希望尽快访华! 今天的国际新闻里,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消息却显得格外耐人寻味。一边是日本政府罕见地公开呼吁其他国家“不要参加中国将在北京举行的九三阅兵”。 另一边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表达了“非常希望尽快访问北京”的意愿。 这一冷一热,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姿态背后,是对中国地位变化的不同回应,也是当前国际秩序演变的一个缩影。 日本方面的表态,立刻在地区舆论场掀起波澜。据多家媒体报道,日本外务省在近日通过外交渠道向多国表达“对参与中国九三阅兵的担忧”,并称这一纪念活动“可能引发区域紧张”。 这种言辞,几乎直接把中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国家行为政治化、问题化,实质上是对中国在国际历史叙事中话语权的又一次干扰尝试。 问题在于,日本的反应并非孤立事件。从2015年九三阅兵起,日本就对中国的纪念活动表现出高度敏感,频繁通过外交手段试图削弱这些活动的国际影响力。 这背后,是其对抗战历史问题始终避而不谈的态度,更是对中国崛起在亚洲形成领导力焦虑的外化表现。 特别是在安倍政府之后的对华政策,遏制、防范、平衡成为主旋律,无论在南海问题上制造话题,还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冷处理共建合作,日本都在试图以“话语战”抗衡现实中的力量转移。 而就在日本忙于游说他国时,特朗普的表态显得颇有意味。据《华尔街日报》8月26日报道,特朗普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我一直认为与中国的沟通非常重要,我希望能很快访问北京。” 这番话迅速引起国际媒体聚焦。尽管特朗普目前已非在任总统,但其在美国政坛的分量和潜在回归的可能性,使得他的对华态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这段表述并非空穴来风。在其任期内,特朗普曾于2017年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促成了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 尽管在其后期中美关系急剧紧张,但他始终保持一种“斗而不破”的务实基调。如今重提访华意愿,既是他对中美关系依旧保持兴趣的表现,也可能是对拜登政府当前对华政策的某种反向暗示。 一边是竭力阻止他国参与中国纪念活动的日本,一边是主动递出“访问北京”信号的美国前总统。这种对照并不仅仅是外交风格的不同,更深层次上,反映出大国对中国角色变化的不同战略选择。 中国的九三阅兵,不只是一次军事展示,更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庄重纪念,是对战后国际秩序原则的再次宣示。 中国外交部已就日本干预他国内政行为提出严正交涉,指出“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中国自主举办的纪念活动”,并重申“九三阅兵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事实上,历届九三纪念活动广受国际社会支持。2015年,俄罗斯总统普京、韩国总统朴槿惠、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多国政要亲临现场。 这本身已说明,中国在历史正义问题上拥有广泛国际认同,而日本试图通过外交胁迫孤立中国,只会适得其反。更具现实意义的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动员能力和外交张力,已远非昔日可比。 在中美日三边关系中,中国既是日本和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又在地区安全与经济规则制定中日益发挥主导作用。这种新格局下,谁在往前走,谁在原地打转,显而易见。 特朗普的这次表态,也许并非立即能转化为行动,但其释放的信号已然明确:即便在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中美之间依然存在沟通与协调的空间。 而这恰恰说明,中国并非区域不稳定的制造者,而是稳定秩序的维护者。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屡屡试图拉拢盟友“选边站”,却在多个关键议题上屡遭冷遇。 从未能阻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到在一带一路倡议上难以形成有效对冲,日本的影响力正面临结构性收缩。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真正赢得国际尊重的从来不是谁喊得响,而是谁做得稳。 中国以实际行动纪念历史、推动合作,日本却试图用政治化手段抹去历史记忆;特朗普寻求与中国对话,日本却想让世界对中国闭嘴。谁在顺势而为,谁在逆流而动,一目了然。 在当前国际格局快速演变的阶段,这两个新闻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各国对中国地位的真实反应。纪念历史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谁试图阻止这一过程,谁就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而谁愿意沟通与合作,谁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未来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