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使领馆今天(8月26日)写道:“特朗普总统说:‘我们要和俄罗斯以及中国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去核... 我们不能任由核武器扩散。我们必须遏制核武器,它的力量太大了’。” 8月26日,美国驻华使领馆在其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引述特朗普总统任内讲话的内容,再次提到“去核”议题。 这段表态在当前全球核战略博弈愈发复杂的背景下引发广泛关注。 尤其是在美国自身持续推进核力量现代化、打破军控平衡的现实情况下,这样的“和平言辞”更像是一种策略包装,而非真正的政策转向。 特朗普这段话出自其任内多个关于核政策的公开表态之一。 他在总统任期内(2017–2021)主持发布了《2018年核态势评估报告》,明确提出增强核武“可用性”,加快低当量核弹发展,并重启美核武器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美国驻华使领馆选择在此时重提这段话,显然不只是回忆,而是在当前中美关系紧张、中俄战略协作加深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公共外交”方式影响舆论、塑造叙事。 说白了,这是一次典型的“战略传播”行为。在外交辞令中重提“无核愿景”,并不等于放弃核优势,反而是在塑造一种“我们有实力但我们理性”的姿态。 这种话术,曾被里根称为“通往和平的武力之路”,如今被重新包装,用于掩盖核军控体系逐渐失衡的现实。现实中,美国的核政策不仅未向“去核”迈进,反而在不断升级。 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4年发布的数据,美国当前拥有3708枚核弹头,其中约1700枚处于实战部署状态。 相比之下,俄罗斯约为4489枚,中国约为500枚。美方在战术核武方面尤为积极推进,B61-12智能核弹已经部署至欧洲基地,增强了核武器在常规战场的使用可行性。 这不仅是数字的对比,更是战略认知的分歧。美国奉行“灵活反应”战略,强调核武在冲突初期的威慑作用;俄罗斯则推行“降级威慑”,保留先发制人选项。 而中国始终坚持“最低威慑”原则,强调核力量的防御性和二次打击能力。三种模式背后,是三种对世界秩序理解的差异。 特朗普时代的核政策在国内外广遭批评,其“去核”言论,与其在任内推动的核三位一体现代化计划、自主退出《中导条约》、迟迟不续签《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举动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美方又借一段旧话营造“理性克制”形象,实则掩盖其在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辅助指挥系统等领域的核武器升级步伐。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对核武器生产设施的重启也在加速推进。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萨凡纳河基地重新启动钚钚生产系统,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每年生产80个核弹芯的能力。 这与“去核”何干?所谓裁军,不过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裁,对潜在对手的防御能力却百般施压。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核共享”机制,尤其在北约框架下,将核武部署至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等国。 而在亚太,美日韩的“延伸威慑”磋商机制也在持续深化,美军战略核潜艇甚至开始常态化靠港韩国。这种“共享核保护伞”的做法,本质上是核扩散的变相合法化。 相比之下,中国核政策的稳定性和克制性日益凸显。 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政策,明确核武器仅用于战略威慑和自卫反击,且在核力量建设上强调“适度发展”和“有效防护”的原则,避免陷入数量竞赛。 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框架下,中国不仅是负责任的履约方,还是推动五核国联合声明、主张核风险降低的积极倡导者。 在当前国际军控体系四分五裂、战略稳定机制岌岌可危的背景下,特朗普所谓的“去核”言论更像是一场对现实的掩饰。 真正的核裁军,不能靠一句话,更不能靠一方的表演,而是需要所有国家,尤其是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拿出真实的行动和诚意。 从战略平衡的视角看,核武器并非大国威慑力的全部,却是稳定结构的关键支点。若美国一边高喊“去核”,一边加速核升级,世界只能在越来越脆弱的战略平衡中迎来更多风险。 而中国,始终是这场博弈中最稳定、最可信赖的力量之一。这不是一场话语之争,而是一次关于安全秩序的深刻较量。 美国驻华使领馆发布特朗普旧言,其实是对中国战略定力的一次试探——而中国,已经用事实给出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