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市长竟然在核爆80周年纪念仪式上致辞时冷不丁蹦出一句“国破山河在”,这是真把自己当成受难英雄了是吧? 8月6日,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内,面对来自120个国家的代表,日本广岛市长松井一实在核爆80周年纪念致辞时,突然引用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国破山河在”。 这句原本书写在安史之乱中、哀悼国都沦陷的诗句,竟被日本地方官员挪用至原子弹纪念场合。 现场气氛一瞬间凝固,网上舆论哗然。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文化误用,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历史叙事战。 当一个曾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竟然开始用战败者、甚至被侵略者的话语来为自己“疗伤”,这不是荒谬,而是一种危险的历史修正主义。 “国破山河在”原出杜甫《春望》,背景是唐玄宗逃离长安,国都沦陷,百姓涂炭。那是对王朝崩塌的痛,写的是正义的政权遭遇战乱之苦。 而今,广岛市长借此诗句自喻,试图将广岛的毁灭,与受害者的身份绑定,却刻意避开一个根本事实。 日本并非毫无缘由地被投下原子弹,而是此前发动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造成数千万中国人死亡。这种文化符号的挪用不是第一次。 此前,日本政府在对外解释“拥核”立场时,竟引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竟是“既然别人有核武器,日本也应该有”。 试问,一个殖民者、侵略者、战争发起者,如何有资格盗用中华文明中最核心的道德哲学来为自己粉饰战争责任?当然,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系统性操作。 在广岛核爆纪念仪式上,受邀的120个国家中,不包括中国、俄罗斯和朝鲜。这三个在二战中直接或间接受害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国家,选择集体缺席,就是对日本“选择性受害叙事”的抵制。 而广岛方面对于朝鲜籍被爆者的处理也极具争议:约1.4万名朝鲜劳工在日本原爆时身亡,却在纪念册中被模糊处理为“外籍人士”,连名字都难以辨识。 这种“去身份化”的纪念方式,本质上是对历史伤痕的再次抹除。更值得警觉的是,广岛纪念活动背后正逐渐嵌入敏感的地缘政治议题。 今年,台湾地区代表被默许以“观察员”身份列席广岛仪式,而长崎却以“无官方外交关系”为由拒绝其出席。这一南北不一的双重标准,恰恰暴露了日本当局在对华政策上的战略试探。 与此同时,台积电正在日本九州设厂,广岛纪念活动与台日经济合作形成高度捆绑,历史责任与现实利益被捆绑出售,一场关于“记忆”的展演,最终滑向了“产业联盟”的舞台。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整套制度化的历史修正工程。在日本教育体系中,78%的民众知道“8·6核爆日”,却只有12%能准确说出“七七事变”的性质及时间。 广岛和平纪念馆里,儿童遗物、辐射灼痕成为展览的核心,而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资料展区,仅占展馆总面积不到0.3%。这是选择性记忆的雕刻,更是对战争责任的“美术加工”。 不只是展馆,日本政府连对战争本身的定义都在悄然更改。以1945年《终战诏书》为例,全文回避“投降”“侵略”等核心词汇,反而大篇幅强调“东亚解放”的使命感。 到了2025年版《防卫白皮书》,日本国防政策再度换词,将“和平宪法”悄然替换为“战略自主”,为军备扩张铺路。语言的改变,不是修辞,而是战略。核能,也早已不只是能源问题。 2025年日本政府宣布将高滨核电站运行期限延长至2072年,理由是“低碳能源转型”,但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显示,日本目前分离钚存量占全球非核武国家总量的48%,远远超过其能源需求。 这些钚材料理论上足以制造6000枚核弹。在“和平”的幌子下,日本正在积累一笔让人不安的“战略资本”。而在全球博弈格局下,日本正在重塑自己的军工版图。 2025年,三菱重工获得F-35战机部件订单,本土化率从15%升至42%,军工复合体与美国深度绑定。 同年,日本向菲律宾提供三艘超过30年舰龄的老旧护卫舰,作为交换,获得苏比克湾的军事准入通道。这不是“援助”,而是“交换”,是一种通过军事资源控制地区安全话语权的地缘操作。 在记忆的领域,日本与亚洲邻国之间的裂缝愈发明显。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平均年龄已达92岁,而广岛“被爆者”平均为84岁。证言的争夺战正在进入最后的窗口期。 在数字档案领域,日本已数字化1200组核爆证词,却拒绝收录中韩劳工的口述史,选择性构建记忆的边界。有人说,德国可以通过“华沙之跪”实现道义上的重建,为何日本却迟迟没有类似姿态? 事实是,日本首相在21世纪参拜靖国神社的次数不降反升,仅2024年就达创纪录的4次。一边纪念受害,一边祭拜加害者,这是何等扭曲的逻辑? 当“国破山河在”成为核爆纪念场合的“抒情工具”,当文化符号被挪用为意识形态的遮羞布,我们必须警觉:这不是对和平的追求,而是对责任的逃避。 每1分钟的核爆默哀,若不能正视731部队1580小时的人体实验,那就是对历史的再一次背叛。真正的和平,不是唱着“受害者之歌”就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