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小国家都敢跟中国翻脸不怕中国?敢说真话的蔡正元教授一话点破:中国雄而不霸!“无力症”很严重。 就在菲律宾再度在南海仁爱礁挑衅中国、澳大利亚政客叫嚣“联合抗中”、立陶宛执意挑战“一个中国”底线之际,一个问题在国际舆论场上引发广泛关注 。 为什么这些体量微小、经济依赖中国的小国,竟敢一次次在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以身试险”?中国这么“雄”,他们为何不怕? 台湾前“立委”蔡正元一句话直指现实:“中国雄而不霸!”但这句看似赞誉的评论背后,隐藏着国际战略博弈中的深层悖论——中国的威慑机制,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失灵挑战”。 中国不是不强,而是“不愿霸”。这背后,是中华文明数千年和平基因的延续。历史上,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远达非洲东岸,却“不占一土,不掠一人”,留下的是瓷器和茶叶,而不是铁链和殖民地。 对比当时葡萄牙在马六甲的殖民暴力,可以看出,中国的战略文化自古就以“怀柔远人”而非“武力征服”为核心。 这种“雄而不霸”的传统,不仅深刻塑造了中国的对外政策基调,也被制度性地写入现代国家治理框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写入宪法,是全球唯一立法禁止对外扩张的大国。 一带一路倡议也明确排除军事化内容,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协议更是白纸黑字写明“不得驻军”。 但正因为这份克制,反倒让一些小国产生了“可逆性幻觉”——他们误以为中国的和平是软弱,误判中国的容忍是无力。 菲律宾在仁爱礁坐滩军舰24年,本是一桩尴尬的历史遗留,却被当作“战略前哨”,频频进行补给挑衅。而中方多年来的“驱而不打”策略,反被美西方媒体解读为“缺乏决心”。 这正应验了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杰维斯提出的“信号模糊理论”:当一个大国的克制没有被清晰传达为“有底线的和平”,便会被误读成“没有代价的软弱”。 更严重的是,小国对中国的误判不仅限于军事层面,更蔓延至经济领域。澳大利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对华出口占比高达38%,尤其是铁矿石几乎赖中国市场生存,但堪培拉却反复炒作“中国依赖澳资源”,试图用资源杠杆对中国施压。 他们未看到的是,中国早在2023年就加快推动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并于2024年成功投产,逐步实现铁矿石进口多元化。 结果是,澳大利亚西澳州经济在2024年收缩1.2%,矿业税收大幅减少。连长期争议的达尔文港租约问题,也因经济压力被迫搁置。 立陶宛的案例更具讽刺意味。一个GDP仅占欧盟总量不足0.3%的小国,激光产业90%依赖中国,却在2021年贸然允许“台湾代表处”挂牌,挑战中国底线。 期望换来的是美国6亿美元出口信贷和北约东翼驻军,现实却是代价沉重。 中国并未宣布制裁,但通过海关HS编码(44、9013)精准拦截其木材和激光设备,立陶宛对华出口暴跌60%,激光企业大批外迁,直接损失超17亿欧元。 更严重的是,立陶宛被中方剔除出“17+1”机制,失去130亿欧元潜在基建投资,区域影响力彻底边缘化。 这些小国为什么敢“豪赌”?一个关键原因是“联盟绑架效应”——他们认为只要站在美国身后,中国就不敢动他们。立陶宛试图借北约背书,菲律宾则依赖美菲共同防御条约。 但这些承诺往往存在“安全泡沫”。美菲条约中并未明确涵盖南海人工岛礁,美军是否为仁爱礁“动真格”,从未有过明确表态。当战略博弈真正临近临界点,小国才发现所谓“靠山”,更像是“遥控器”。 面对这些误判,中国的反制策略也在悄然转型。这不是转向“硬霸”,而是强化“非对称威慑”。 在法律层面,中国在南海仲裁案后迅速发布《中国海事司法白皮书》,将国际法“武器化”,反击“法理战”。 在技术层面,中国牢牢掌握稀土加工专利链(全球占比93%),对无人机核心芯片实施出口管控,像DJI电调芯片这类“卡脖子”技术,成为技术威慑链的核心节点。 在联盟对抗方面,中国通过中俄本币结算机制、对台军售企业实施追溯制裁,逐步削弱西方联盟对小国的支撑能力。 更深层的转变,是中国主动提供“可替代的公共产品”。不再仅仅靠经济合作稳住伙伴,而是通过“全球安全倡议”(GSI)为东南亚等国家提供“非军事化安全选项”,区别于美国的“军事保护伞”。 中老铁路的贯通就是典型案例,它绕开马六甲海峡,重构了中南半岛的地缘经济依附结构,让区域国家看到了“靠发展而非靠军事”的另一条出路。 也正因如此,中国的“雄而不霸”,并非“无力”,而是“有选择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必须在必要时“让世界看见”。否则,“不战而屈人之兵”将沦为“不战而被人轻视”。 在战略评估上,必须对传统的国力方程进行修正。克莱因模型认为国力=(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意志+制度稳定)。 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已具全球第二,但如果战略信号不清、制度优势不能转化为威慑输出,外界感受到的,便是“雄而不霸的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