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这次访美,各种对特朗普拍马屁,感觉也没比尹锡悦好哪里去,关键李在明居然说:“在美国强力牵制中国,甚至采取对华封锁政策之前,韩方确实坚持“安美经中”路线。近些年,国际社会出现供应链重组,美国明确对华牵制方针。如此一来,韩国也只能在美国的基本政策框架内行动和做出判断。” 李在明这番话不是出现在保守派集会,也不是在美韩联军演习的战地布景下,而是在2024年美国大选风云再起、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关键时点,于华盛顿脱口而出。 韩国政坛素以“进步派”自居的李在明,竟以如此直白的语言,宣告韩国将无法再维持“安美经中”的平衡策略,转而接受“在美国政策框架内行动”的现实。 这番话不只是对中国的外交信号,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等强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真实处境。“战略模糊”的终结早已有迹可循。 自2022年尹锡悦上台以来,韩国对美态度明显趋向一边倒,从“印太战略”对接,到积极参与“芯片四方联盟”,再到在北约峰会频频露脸。 韩国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美国主导的安全与经济架构中。 而李在明此次访美本被视为“路线修正”的机会,却以一种更顺从的姿态加固了这种依附,甚至在特朗普阵营面前频频示好,令人错愕。所谓“安美经中”,即在安全上依赖美国,经济上依赖中国。 这一战略在过去十多年为韩国带来了可观的回报。驻韩美军维持了朝鲜半岛的基本稳定,而对华贸易则支撑了三星、现代、LG等财阀企业的增长曲线。 2023年中韩贸易额仍高达3600多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而在半导体设备、动力电池原材料、稀土等关键领域,韩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外界想象。 但美国并不满足于韩国的“平衡术”。《芯片与科学法案》推出后,美国要求三星、SK海力士在中国的工厂不得扩产,甚至限制它们对华出口先进制程设备。 《通胀削减法案》则以“美国产整车”标准打击现代、起亚对美出口。这不是合作,这是“绑架”。而韩国企业在美投资数百亿美元换来的,是政策不确定性和市场份额缩水。 李在明却在此背景下,反复强调“理解美国政策意图”,难免令人质疑其层层退让的底线何在。更值得警惕的是韩国国内政治的“美国依赖症”正在制度化。 无论是文在寅的“战略模糊”,还是尹锡悦的“战略清晰”,到李在明的“被动选边”,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 韩国安全政策早已深度嵌入美韩联合指挥体系,战时指挥权仍掌握在美方手中,驻韩美军的存在是一种结构性制约。哪怕在朝鲜半岛局势趋于紧张时,韩国的选择空间也早已被框死。 而在经济层面,韩国虽深知脱钩中国不现实,却又不敢公然违背美国意志。三星和SK海力士仍在中国维持运营,背后是上千家中小企业的供应链依赖。 根据韩国产业研究院的数据,韩国中小企业对中国市场依赖度超过38%。一旦中韩关系动荡,首当其冲的不是跨国巨头,而是这些夹在大国之间、没有话语权的中小企业。 李在明的发言不仅是政策背书,更是对现实的“顺势投降”。他说,“在美国对华牵制之前,韩方确实坚持‘安美经中’路线”,语气中带着一种无奈,也是一种默认。 他承认韩国必须接受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这无异于对“自主外交”理念的公开否定。一个进步派政治人物,居然在美国大选年高调向特朗普示好,更是让人错愕。 是他忘了“萨德”风波的代价,还是他从未真正理解“平衡”的含义?而对于中国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外交姿态的失望,更是对区域格局的再次审视。 当韩国一步步滑向对美全面依附,它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利益的自我放弃,更是战略自主性的丧失。在友岸外包、“芯片联盟”名义下,中韩之间的经济纽带正在被人为割裂。 而这背后,韩国并非主动调整,而是被迫迎合。但中国并非没有选项。中韩经济关系历经风雨,依旧稳固,在消费品、文化娱乐、教育、医药等多个领域,中国市场仍是韩国企业利润的关键来源。 若中国在关键原材料出口上稍作调整,韩国产业链将首当其冲。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半岛问题上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稳定器。韩国若一味配合美日军事部署,必然激化朝鲜反应,最终还是自己买单。 李在明这次访美,本应是一次展示“中间路线”的机会,却以“更胜尹锡悦”的姿态示人。 他的发言不只是一次对华政策的“投诚”,更是韩国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自我定位:从谋求平衡到被动选边,从追求自主到接受安排。 说到底,中等强国若不能在大国之间保持战略定力,最终就只能成为棋盘上的“被动方”。棋子若自愿成为筹码,那就别怪别人把你当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