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为什么先去的日本,却安排特使来中国? 8月中旬,韩国新任总统李在明在当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选择出访的首站并不是中国,而是日本东京。与此同时,他却派出特使团访问北京,传递“高度重视对华关系”的信息。 这一组合动作迅速引发外界热议:为什么是“亲自”赴日,而“委托”来华? 这背后,恰恰暴露出韩国新政府在地缘政治夹缝中进退维谷的真实处境,也揭示出一场关于外交排序、战略权衡与现实制约的复杂博弈。 从行程安排看,李在明此访日本,是一次高规格、高密度的“政治首秀”。 8月14日,他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举行会谈,议题涵盖经济安全、半导体合作、能源联储乃至区域防卫体系等一系列敏感领域。 韩方高调宣传两国将“开启新时代合作”,并强调日韩“价值观一致”“地缘利益互补”。 而就在同一周,前国会议长朴炳锡率团抵达北京,作为李在明的“对华特使”,拜会了中国高层,递交亲笔信,表达“期待早日访华”的愿望。 一次亲自出面,一次委托专人,外交排序的背后从不只是时间先后,而是意图与姿态的表达。对于中韩关系而言,这种“主客有别”的安排不仅不寻常,更值得警惕。 毕竟,历史上韩国总统在就任初期首访多选择中美等大国,而将日本作为首站者寥寥可数。李在明此举,显然是在释放某种信号。 问题的关键在于,韩国为何要在这个时点上,选择日本作为“优先合作伙伴”?这背后有三个难以忽视的现实背景。一是安全焦虑的驱动。 朝鲜核计划近年来再度提速,2023年朝鲜核弹头数量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估计已接近30枚,美韩联合军演重启后的频率更是从2018年的年均2次提升至2024年的近20次。 韩国国内保守派舆论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与日本的防务合作,构建“美日韩三角同盟”框架,以对冲朝鲜威胁。 李在明虽然来自进步阵营,但在安保政策上明显趋于保守化,尤其在对朝议题上逐步向美日靠拢。二是经济结构的深度制约。 尽管中国依然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上半年中韩贸易额达1300亿美元,但韩国在半导体、汽车、电池等关键领域对美日技术依赖度反而有所上升。 日韩正在积极推进“芯片同盟”机制,联合采购ASML光刻机、共享供应链信息。在美国推动的“芯片四方联盟”压力下,韩国不得不在技术安全与市场份额之间做出艰难权衡。 三是国内政治的现实掣肘。李在明上台以来,面对保守派主导的国会格局,300席中执政党占不到一半,许多内政议程推进缓慢。对外政策因此成为其寻求突破的重要手段。 而在韩国民众中,代际对日态度差异巨大:Gallup Korea的2024年1月调查显示,20代青年对日本好感度高达58%,而50代以上则低于30%。 李在明试图通过对日关系“破冰”,赢得年轻选民与中间派支持,以稳固自身执政基础。 然而,问题并不在于韩国是否可以与日本改善关系,而在于这种“亲日远中”的外交排序是否符合韩国的长远利益。 在北京看来,韩国特使团虽说规格不低,但与李在明亲自赴东京,谈笑风生、共议大计的场面相比,仍显“距离感”十足。 这种“外交温差”,在中韩关系本已因历史与现实摩擦而趋于复杂的背景下,不可能被简单解读为“时间安排”的偶然。 更何况,中韩之间的合作基础远比日韩更为深厚。数据显示,2023年在华韩企营收中,近六成来自本地化供应链,中国市场对韩国高端材料、化工产品、电池组件的依赖亦持续增长。 即使在中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韩在经贸、科技、人文领域依然存在广泛合作空间。 李在明政府若试图在战略排序上“轻中重日”,很可能会在现实中“事倍功半”,错失稳定东亚格局的机会窗口。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本人并非没有认识到中韩关系的重要性。 在特使团访问北京期间,他亲笔信中写道:“中国是韩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符合共同利益。” 这句话听起来诚恳,但若与他在东京所言“日韩关系是东亚和平的基石”相比,分量不言而喻。说白了,一边是战略避险的应付言辞,一边是阵营站队的实际投入。 中韩之间当然可以通过特使外交继续保持沟通,但外交从来不是“请人代跑”的比赛。 如果韩国一方面对中国释放善意,另一方面却在防务、科技、价值观等关键领域全力向美日靠拢,所谓“平衡外交”就容易沦为“脚踩两船”。 对外战略的根本,不是取悦谁,而是看清自己真正的利益所在。李在明政府的外交策略,是一场高难度的钢丝行走。 一头是美国主导的安全同盟压力,一头是中国主导的经济现实牵引,中间还夹杂着日韩历史纠葛与国内权力博弈。但无论走哪一步,顺序与态度从来都是最直观的信号。 如果连最基本的外交排序都要“躲着安排”,那就别怪外界对其战略自主性产生质疑。中国从不反对韩国发展对日关系,也一贯主张地区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