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历史上搞过多次代理人战争,说实话搞成乌克兰现在这样的,似乎还是比较少见。乌克兰现在是打又打不赢,但又不肯认输,感觉有点像是在赌场上输红了眼的赌徒,乌克兰的领土资源,上千万的人口,都已经赔进去了,现在甚至还想跟美国签协议,把未来几十年的一点希望也一把押上。在外界看来,这不就跟神经病一样吗?但是在泽连斯基看来,可能下一把就能翻盘。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美国在韩国问题上支持南方势力,对抗北方,导致战火烧了三年,平壤和首尔之间拉锯不断,经济凋零,民众流离。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越南,美国提供武器给南方政权,试图遏制北方扩张,结果战场上消耗巨大,越南最终陷入分裂,重建遥遥无期。八十年代,阿富汗抵抗苏联入侵时,美国又暗中援助游击队,提供导弹等装备,延长了冲突,留下当地经济倒退的烂摊子。这些案例里,美国总以维护利益为名,让当地国家当炮灰,自己躲在后头,避免直接下场。类似的手法,在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后,又一次上演。美国通过北约渠道,提供数百亿美元军援,包括坦克和导弹,欧洲国家也跟进弹药和情报。结果呢?乌克兰东部地区成了废墟,俄罗斯控制了约20%的领土,克里米亚和部分省份实际落入俄手。人口损失惨重,超过370万人在国内流离,570万难民涌入欧洲,经济下滑超30%,通胀高企,基础设施如桥梁和电站被毁。拜登时期推动这项政策,国会多次批准援助法案,但战事拖延,乌克兰成了消耗战的受害者。特朗普上台后,试图调解,初期承诺快速结束,却低估了各方纠葛。 沙特阿拉伯作为中立地,在2025年主办多轮会谈。美国和乌克兰在3月11日同意30天临时停火,但需俄罗斯接受,谈判中乌克兰坚持领土完整,美国协调立场。3月23日至24日,美乌双边对话继续,乌克兰国防部长强调要求,欧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但内部分歧明显。这种模式延续了美国历史代理策略,旨在削弱俄罗斯,却让乌克兰付出高昂代价,凸显外部干预的危害。 乌克兰当前处境艰难,东部前线反复,俄罗斯逐步推进。领土资源流失,黑海天然气田和矿产区被控,经济崩盘,劳动力减少500万,工厂停工,通胀飙升。人口代价大,上千万民众迁移,难民问题加重社会负担。尽管如此,乌克兰领导层拒绝妥协,2025年2月泽连斯基签署文件,坚持收回失地,导致谈判中断。在2月20日,他表示准备投资安全协定,2月28日在华盛顿会晤未果,讨论矿产权交换保障。8月18日,乌克兰提出购买900亿美元美国武器,泽连斯基强调必要性,但外界视之为风险押注。特朗普团队派员访问基辅,方案因利益冲突受阻。沙特会谈中,乌克兰代表拒绝让步,俄罗斯缺席部分会议,进展缓慢。特朗普初期低估深度,7月29日设期限,8月8日延长,8月19日宣布新时间线,但分歧未解。这种坚持像孤注一掷,谈判间隙俄罗斯加强进攻,凸显联盟裂痕。美国承认这是代理冲突,却不愿无限投入,3月11日后停火提案悬置。 拜登启动代理策略,责任在于初期依赖制裁压垮俄罗斯,未奏效,导致拖延。特朗普调解遇阻力,沙特会谈推进,但分歧持续。俄罗斯利用时机施压,未来若失败,可能引发变动。和平需各方妥协,避免外部干涉,维护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