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杰生强调美国还是盟友,承认欺骗中国感情,但休想印度退出金砖。 8月23日,在一场备受瞩目的外交记者会上,印度外长苏杰生面对媒体关于中印关系是否因美印矛盾而改善的提问,回应耐人寻味。 他强调:“中印关系的改善,不是因为我们与美国关系变差了。”这番话既否认了“因美亲中”的说法,又含蓄承认了印度在外交舞台上的灵活游走。 更引人注目的是,苏杰生接着坦言:“我们做过一些让中国误解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退出金砖。”一场围绕印度战略自主的舆论风暴,由此被彻底点燃。 苏杰生的发言并非随口之语,而是在美印贸易摩擦升级、中印边境局势缓解的双重背景下作出的精准表态。言语之下,是印度正在重新校准其在地缘政治棋局中的位置。 面对美国在农产品市场准入、关税政策、技术出口等方面的步步紧逼,印度已不再盲目配合。2024年初,美国对印度部分钢铁产品和药品重启加征关税,引发新一轮双边贸易摩擦。 而印度国内“保护本土农业、守住农民饭碗”的呼声,也让莫迪政府在农业市场开放问题上寸步难行。在这样的压力下,印度不得不寻找新的战略支点。 与此同时,中印关系悄然生变。2023年底至2024年中,双方在边境多轮谈判中实现局部撤军,缓和了持续多年的军事对峙。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17%,其中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医药原料、电子设备显著上升。 这并不意味着印度放下了对中国的战略戒心,但却是一次典型的“现实主义妥协”——用市场换取战略空间,用缓和换取喘息机会。 苏杰生用“水流”来比喻外交关系的演变,不是偶然。他说:“外交政策并不是一夜之间改变的,它像水一样,会随着地形缓慢改变方向。” 这句听似哲理的话道出了外交博弈的真意: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印度不会因为对美不满就彻底倒向中国;同样,也不会因为对华有所顾虑就放弃金砖这样一个日益重要的多边平台。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近年来因扩员、新开发银行、本币结算等议题再次活跃。在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面临挑战的今天,金砖成为“全球南方”发声的新支点。 而印度,作为其中人口最多、经济体量第二大的成员,自然不愿轻易放弃这一平台的主导权。 虽然在金砖内部,印度与中俄在一些议题上存在立场差异,如新成员接纳节奏、联合国改革优先级等,但苏杰生此番表态无疑是在向外界释放信号。 印度不会因与美方的结盟姿态,就牺牲其在金砖中的利益。更深层次的背景,是印度外交一贯的“战略自主”传统。 从冷战时期尼赫鲁提出“不结盟运动”,到今天莫迪政府强调“印度制造”与“全球大国”并行策略,印度始终以“左右逢源”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种策略在当下多极竞争的国际格局中,既是机会,也是风险。它让印度在中美对抗中游走有术,却也使其在各方眼中日益被视为“摇摆者”。 正因如此,苏杰生的“澄清”更像是一种对外表演,也是一种对内交代。对美国,他强调“我们仍是盟友”,意在安抚华盛顿对新德里近期外交动作的疑虑。 对中国,他承认“让中国误解”,则是在避免将缓和气氛再度激化;对金砖,他更是明确划出红线:“我们不会退出。”印度要的不是选边,而是在各方之间“取其利而避其害”。 但问题是,世界正在加速分裂,模糊的地带正在被压缩。美国对印度的“容忍窗口”并非无限。近年来,美国国务院内部多次就“印度是否可靠”展开激烈辩论。 而在印太战略中,印度虽不可替代,却也难以完全被信任。而中国方面,对印度的“机会主义”早有警觉。 2024年上半年,中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增长放缓,多家企业重新评估其在印度的市场风险,原因正是印度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 更令金砖国家担忧的是,印度这种“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姿态,可能削弱机制的整体凝聚力。 巴西、南非等国多次在内部会议中表达对印度态度反复的疑虑,新成员伊朗、埃及等国也在观察印度是否真正致力于“去美元化”“去西方化”的集体目标。 苏杰生把印度外交比作“水”,但水向哪里流,终归要看地形。当前地形是中美博弈愈演愈烈,全球秩序重塑加速进行。 在这样的格局下,印度能否继续左右腾挪、四处结盟?还是终将被迫站队,失去回旋空间?这是摆在新德里面前的现实难题。 中国对此不必急于表态,但应保持清醒。对印度的任何合作,应建立在制度性安排与明确承诺的基础上,而非情绪驱动与一时利益。 面对一个“既想吃蛋糕,又不想上桌”的邻国,唯有以不变应万变,以原则换合作,方能在复杂博弈中稳住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