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兵:日本要拦? 8月初,北京传出将在9月3日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规模阅兵活动,消息刚发出不到48小时,日本外务省即通过驻华使馆向中方“表达关切”。 称“强烈希望避免在国际场合强化历史对抗情绪”,同时要求与会的第三国“慎重参与”。这并非一次外交提醒,而是一场有组织、有策略的干预行动。 日本,正在试图拦住一场纪念正义与胜利的阅兵。这是史无前例的姿态。在以往的类似活动中,日本政府虽态度冷淡,但大多保持克制。 然而这一次,东京不仅公开表达反对,还积极游说包括澳大利亚、韩国、东盟多国在内的驻华使团“不派高级代表团出席”,甚至施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慎评估与中国联合举办的抗战主题展览”。 它不再遮掩,而是赤裸裸地介入历史话语场,意图重新塑造东亚的历史记忆版图。纪念抗战,是中国人民不可剥夺的历史权利。 1931年至1945年,整整14年,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付出3500万余人伤亡的巨大代价,歼灭日军超过150万,占其二战总伤亡的七成。 中国战场长期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赢得了战略缓冲,间接推迟了德国对苏进攻计划的启动,阻断了德日在中东会师的可能。 这些贡献,是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不可或缺的一环,不容涂改,更不容剥夺。东京不愿面对的,不是阅兵本身,而是阅兵背后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这场公开纪念,是对历史正义的再确认,是对民族牺牲的庄严致敬,也是对当前国际秩序中加害与受害关系的一次集体回顾。 它动摇的,是日本长期以来试图通过“历史淡化”实现“国际正常化”的战略布局。事实正沿着令人警惕的轨迹推进。 202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新版教科书中,大幅淡化了“侵略”“殖民”“屠杀”等表述,将南京大屠杀描述为“存在争议的事件”,731部队则干脆被称为“疑似从事生物研究的军事单位”。 与此同时,靖国神社的政治化愈发严重,近三年内阁成员参拜频次创下战后最高纪录。所谓“和平国家”的自我标榜,似乎早已在历史修正主义的洪流中动摇根基。 更深一层的动因,是地缘博弈的现实考量。在美国“印太战略”主导下,日本正谋求借助历史问题制造地区紧张,借机突破和平宪法束缚,为“自卫队军队化”铺路。 抗战阅兵越是强调中国的历史贡献与和平捍卫者形象,日本越感到其“周边威胁”论的摇摆不定,也就越要阻止中国在国际舆论和道义层面占据主导。 石破茂内阁对此格外积极,原因并不复杂。在经济增长乏力、通胀压力高企、社会信任滑坡的背景下,激化对外矛盾、转移公众焦点,是日本历届右翼政权的惯用伎俩。 这次对抗战纪念活动的干预,不仅是出于对中国形象塑造的恐惧,也是对国内右翼势力的呼应与讨好。国际社会并非一边倒。 法国驻华大使馆8月中旬确认将派高级代表团出席纪念活动,并强调“欧洲国家深知历史记忆的重要性”。德国外交部则重申“面对历史,是战后国际秩序得以建立的根本”。 而东南亚多国则陷入两难:一方面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抗战历史联系,另一方面又需平衡对日经贸依赖与安全合作的现实考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亦出现分歧。一方面,其宪章明确载有“教育与记忆是和平基础”的原则,另一方面,日本为其第二大资金来源国,其对历史议题的态度,往往影响组织的操作尺度。 但即便如此,历史学界的声音仍在扩大。国际历史学会日前发表公开信,呼吁尊重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所作贡献,并支持相关纪念活动“有助于全球历史教育的多元性与完整性”。 这场围绕阅兵的外交博弈,实质上是一次道义与现实的正面交锋。《联合国宪章》第1条明确指出,联合国宗旨之一是“维护正义与历史责任”。 东京审判虽未触及所有日军罪行,但其法律效力仍是当代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试图重新定义战争责任分配,违背的正是战后世界秩序的基石。 中国的回应并未止于外交层面。9月的阅兵,将集中展示国防现代化成果,涵盖新一代战略平台、快速反应部队以及电子战能力,同时在东海与台海方向同步开展战略预警演练。 这既是对历史的敬重,也是在现实中对挑衅言行的直接回应。 纪念活动还将延伸至国际学术与文化层面,北京将主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战”国际研讨会,并推动海外抗战纪念馆网络建设,包括在旧金山、温哥华、莫斯科等地设立常设展览。 软硬兼施,立体发声,正是中国回应日本阻扰的全方位策略。中国阅兵,日本要拦。这不是战术分歧,而是战略对撞。一个试图掩盖侵略史的国家,注定无法赢得历史的尊重。 一个坚定守护历史记忆的民族,必将赢得和平的未来。纪念,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不再重复;阅兵,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告诫——正义从不缺席,只会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