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名名校学子齐聚鹤山区,“兴鹤聚才”实践营结出创新硕果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谷武民通讯员张岩

近日,“兴鹤聚才”名校学子鹤山区暑期科研实践营正式启动,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19名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奔赴鹤壁市鹤山区6家重点企业的研发一线,开启了为期14天的科研实践征程。

在这两周里,学子们在企业帮带导师引领下深入车间,参与技术攻关,为企业工艺优化注入青春智慧,自身本领也在实践中得到淬炼,奏响了产才融合的青春乐章。鹤山区委书记李明霖表示,此次实践营是政企校深化合作的“起始之程”,为后续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及项目共建奠定了基础。

学子深入车间,将理论写在生产一线

“橡胶助剂生产中产生的废料废液,能通过提前添加化学物质实现部分液转固,处理成本可降低近三成。”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朱成成在其实践报告中,对恒力橡塑提出的这条建议,体现出对工业实际的深刻认识。

实践营期间,学子们分别前往元昊化工、赛科化工等6家重点企业,围绕明确课题展开研究:在蓝赛环保破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难题,在地瑞化工探索新型阻燃剂合成路径,在赛科化工优化橡胶防老剂生产工艺……

这些思考与研究,正是鹤山区精心搭建实践平台的初衷。近年来,鹤山区锚定“创新驱动、人才兴区”发展目标,着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通过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协同机制,促使产学研用在产业一线深度融合。

政企学协同,构建产才融合平台

本次实践营精准对接鹤山区主导产业需求,学子专业涵盖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活动采用“企业实践+研学交流+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实验室理论向产业实践转化,加速新技术在鹤山区的产业化应用。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家昊在元昊化工实践时,与4名同学共同参与企业产品工艺改进项目,从技术设计、车间生产到质检验证,全程与工程师协同合作。最终,团队成功将生产效率提高了10%。

鹤壁元昊新材料集团总经理张雁评价道:“此次科研实践营,政府搭台对接人才资源,学子们把前沿技术带到实际生产中,将毕业设计与应用端相结合,为企业发展注入了科技力量。”这番评价道出了这场产学研融合实践的意义。

成果丰硕,智力为产业发展赋能

8月20日的总结交流会上,学子们的分享碰撞出思想火花。“能否将机器学习引入反应动力学建模,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预测?”“双螺杆挤出机的成品产出速率,或许能通过螺杆组合优化再提升15%……”这些源自车间实践的思考,被企业代表认真记录。

据统计,此次实践营共形成19份技术报告,提出10项合理化建议,其中7项已在企业生产中探索应用。

这些成果是鹤山区人才工作的生动体现。今年年初以来,鹤山区大力实施“人才兴区”战略,优化“引育留用”全链条:制定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签约21个科技工业人才项目,柔性引进博士人才15名,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14天的实践虽短暂,却让青春与热土碰撞出耀眼火花。学子们满载实践收获而归,企业怀揣宝贵建议稳步前行,理论与实践在车间一线深度交融,高校与地方在协作中筑牢携手共进的桥梁,共同谱写了一段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奋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