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台湾前“监察院长”王建煊称,“日本人是一群‘长得很像人的野兽’,他们不是人,是野

台湾前“监察院长”王建煊称,“日本人是一群‘长得很像人的野兽’,他们不是人,是野兽。”“日本军人在14年侵华战争中,其凶恶残酷,凡是炎黄子孙都没齿难忘。” 一段言论再次搅动两岸与东亚舆论场。近日,台湾地区前“监察院长”王建煊在公开场合直言不讳地称:“日本人是一群‘长得很像人的野兽’,他们不是人,是野兽。” 更进一步指出:“日本军人在14年侵华战争中,其凶恶残酷,凡是炎黄子孙都没齿难忘。”这番激烈措辞迅速在岛内外引发热议,也将中日历史问题再次推向聚光灯下。 从身份来看,王建煊并非泛泛之辈。他不仅是国民党资深人物,更是曾任台湾“监察院长”的高阶政治人物,其言论在台湾保守阵营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长期以来,王建煊被视为统派立场的象征人物,其对中华民族认同和对“日据”历史的态度,一直鲜明而坚定。 这一次,他强烈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罪行,所引发的争议,不仅是情绪宣泄,更是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的激烈碰撞。 王建煊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离不开当前的国际政治背景。 2024年以来,美日军事同盟不断强化,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态度愈加激进,一系列挑衅性动作被岛内部分亲日政客轻描淡写,甚至刻意美化历史。 在这样的语境下,王建煊的表态,像是一记重锤,砸在了历史与现实的断层线上。回到历史本身,王建煊的指责并非空穴来风。 1931年至1945年间,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中国军民超过3500万人伤亡,这是史学界广泛认可的数字。南京大屠杀,三十万人被杀害;重庆大轰炸,持续五年,数万人死于空袭。 慰安妇制度,强迫十几万亚洲女性沦为性奴。这些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也是国际史学界的共识。 日本学者如笠原十九司、吉见义明等人,早已通过详实资料揭示了日军侵华暴行的系统性与有组织性。更关键的是,这些历史罪行至今并未真正完成道义与法律意义上的清算。 日本政府至今拒绝承认国家战争赔偿责任,依赖《旧金山和约》规避义务,甚至对中韩两国民间索赔诉讼施加外交压力。 与德国在战后通过教育、纪念与道歉进行深刻反思的路径相比,日本的历史态度始终游移不定,甚至出现倒退。 而在台湾,历史记忆的传承路径更为复杂。日据五十年留下的殖民印记,使得岛内部分群体对日本存有“情感幻觉”。 战后日本通过对台技术合作、文化传播、经济援助等手段,进一步建立起软性影响力。 再加上“台独”势力刻意在教育层面淡化抗战记忆、美化日据历史,导致年轻一代对中日历史关系认知模糊不清。王建煊的言论,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种“历史失忆”的激烈反弹。 大陆的历史叙事则始终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明确区分日本人民与军国主义元凶,既强调历史真相的重要性,也呼吁和平发展。 但这种理性的声音,往往在台海局势紧张、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语境下被边缘化。王建煊的发言,虽然措辞激烈,语气偏激,却无疑引发了岛内对“历史真相是否被掩盖”的再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两岸对日态度的差异,早已形成鲜明对比。大陆一方面坚持对历史的严肃审视,另一方面强调中日合作的现实需要。而在台湾,蓝绿两派对日态度迥异。 蓝营继承了国民党抗战记忆,对日本残暴历史有更深刻的警惕;绿营则出于政治考量,在对日问题上日趋“选择性失忆”,甚至在历史教育中削弱抗战叙事。 王建煊的发言在大陆舆论场中引发部分共鸣,许多网友认为“说出了真话”,也有声音指出应以更理性方式表达民族立场。 而在台湾媒体中,这番话则被部分亲绿媒体定性为“过激”“失言”,试图将其边缘化。舆论的撕裂,反映的正是岛内历史认知的深层断裂。 从国际法角度来看,中日之间的战争赔偿与历史清算问题依旧悬而未决。虽然中国政府早在《中日联合声明》中宣布放弃国家层面的战争赔偿,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索赔权利的放弃。 近年来,多起中国受害者对日索赔案件在国际司法体系中推进,尽管阻力重重,但仍在持续发声。而日本国内保守势力却不断反攻倒算,否认战争罪行,甚至将侵略美化为“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 在区域格局日趋紧张的今天,日本不断打着“安全保障”旗号在亚太扩军备战,台海问题也被拉入其战略叙事。王建煊的言论虽然出自个人,但其背后却牵动着历史正义与现实政治的双重神经。 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借机挑衅、岛内“去中国化”势力持续篡改历史的现状,一些人的愤怒并非没有来由。 与其说王建煊是在“挑起仇恨”,不如说他是在试图唤醒一种被遗忘的历史真实。他的话是否过激,可以争议;但他所指向的历史真相,却不容漠视。 在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播高度碎片化的今天,如果连最基本的历史事实都无法达成共识,所谓的“历史和解”也只能沦为空谈。 比仇恨更危险的,是遗忘。王建煊的激烈言辞,或许不符合当代政治表达的审慎标准,但它所揭示的,是历史记忆在两岸政治认知中的激烈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