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德国政治家、德国选择党联合主席艾丽丝·魏德尔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俄罗斯有权

德国政治家、德国选择党联合主席艾丽丝·魏德尔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俄罗斯有权在乌克兰设立缓冲区以保障自身安全。 当欧洲政坛仍在围绕乌克兰战争展开激烈辩论时,德国选择党(AfD)联合主席艾丽丝·魏德尔的一番言论再次搅动舆论场。 近日,她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俄罗斯有权在乌克兰设立缓冲区,以保障自身安全。” 这不仅挑战了德国政治主流对乌克兰的支持立场,也揭示了当前欧洲内部在地缘政治问题上的深刻裂痕。 魏德尔,这位以直言不讳著称的右翼政客,并非首次对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政策提出质疑。然而,公开为俄罗斯的“缓冲区战略”背书,显然超出了以往的语境。 在德国媒体对俄乌冲突普遍持批评俄罗斯立场的背景下,她的表态显得尤为刺耳,也瞬间引发了德国政坛和欧盟层面的反响。 她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俄罗斯之所以在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是出于对自身国家安全的合理防范。 她指出,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构成了“实质性威胁”,西方不断向乌克兰输送武器、在其边境部署军事设施,等同于“将俄国逼入绝境”。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设立一个“缓冲区”,是历史经验的延续,也是现实条件下的“必要选择”。这种论调与冷战时期苏联在东欧建立“卫星国带”的逻辑如出一辙。 历史上苏联曾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扶植亲俄政权,以构建对抗西方的战略缓冲。而魏德尔显然不认为这种逻辑已经过时。 更关键的是,她批评德国政府“盲目追随布鲁塞尔”,指责总理朔尔茨“将德国拖入一场本不属于我们的冲突”。她进一步呼吁德国立即停止对基辅的援助,以“拯救德国免于经济崩盘和政治孤立”。 在她看来,继续支持乌克兰不仅无助于和平,反而会让德国“在错误的战场上消耗最后的资源”。她甚至警告说,若德国派兵进入乌克兰,将意味着“德国人民被硬生生推进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在采访中,魏德尔还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称为“一个悲剧性人物”,指责西方“给予他虚假希望”。 她认为,目前乌克兰的困局正是西方误导的结果,而泽连斯基不过是在西方战略棋盘上的“牺牲品”。 这一系列言论不仅在德国国内,一石激起千层浪,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缓冲区”这一概念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适用性。 所谓“缓冲区”,在国际关系史上并非新鲜事物。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巴尔干地区,到冷战时期的朝鲜半岛和东欧诸国,缓冲区往往是大国博弈下的产物。 然而,这种安排的前提,是对目标地区主权的无视甚至侵犯。当前,乌克兰政府已明确表示,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领土割让或“中立地带”安排。 基辅方面强调,这是对其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根本挑战。从国际法角度看,任何一国在未获他国同意的情况下设立“缓冲区”,都可能构成对主权原则的严重违反。 《联合国宪章》第2条明确规定,禁止以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侵犯他国领土完整。魏德尔对俄罗斯设立缓冲区的支持,无疑是在挑战这一国际规范体系的底线。 德国选择党长期以来被视为欧洲极右翼势力的代表,在难民问题、欧盟政策乃至对华关系上均持反建制立场。 其在德国部分地区的支持率节节攀升,尤其是在经济压力和安全焦虑加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选民被其“反主流”话语所吸引。 魏德尔的表态,显然也是在争取这些选民——那些认为德国不应为乌克兰“买单”的群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现任政府的立场。 总理朔尔茨领导的联合政府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并多次强调德国对乌克兰主权的坚定支持。 朔尔茨曾在2023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表示:“如果我们不阻止俄罗斯的侵略,在欧洲就不再有安全可言。”这一立场在欧盟内部也得到了大多数成员国的呼应。 不过,魏德尔的声音并非孤例。在匈牙利,欧尔班政府持续反对对乌追加援助;在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也多次表达对俄“理解”;意大利右翼联盟中亦有人对乌克兰持保留态度。 可以说,亲俄立场在欧洲有其土壤,但仍属少数。舆论场上,魏德尔的言论也引发两极反应。 支持者认为她“敢于说真话”,面对西方虚伪的道德高地“揭开了遮羞布”;批评者则斥其为“莫斯科的传声筒”,认为这是对乌克兰人民的背叛。 在当前战争进程中,乌克兰局势依然胶着。自2023年以来,东部战线不断拉锯,俄罗斯虽未实现全面战略突破,但乌军也在兵力和资源上承受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战争带来的能源危机、通胀压力、难民潮,正在反噬德国和欧洲经济。魏德尔正是抓住了这些焦虑,提出“德国优先”的口号,试图重塑德国对外政策的走向。 不得不指出的是,如果魏德尔的设想得以落地,将意味着欧洲在“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上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今日允许俄罗斯在乌克兰设立缓冲区,明日又有谁能阻止其他大国以“安全”为名,主张在别国领土上划界设限? 魏德尔的言论,是欧洲极右翼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在战争和危机面前,理性与秩序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