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红色精神融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三个维度

转自:黑龙江日报

□郭庆娟曲昀佳

将红色精神融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本文聚焦红色精神与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在契合点,通过课程融合强化价值引领、实践平台赋能职业能力、评价机制巩固融入效果三个维度,提出具体可行的策略。

构建课程融合体系,强化价值引领

红色精神融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首要在于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将精神内涵转化为学生的职业价值共识。

重构职业规划课程内容。打破传统职业规划课程技能传授为主的模式,建立“红色精神+职业素养”双主线内容体系。增设红色精神与职业选择专题模块,通过历史与现实案例的对照,阐释精神价值的时代延续:以革命理想高于天为核心,结合钱学森、黄旭华等科学家舍个人私利、赴国家之需的职业选择,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职业目标与国家需求的关系;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通过张桂梅扎根山区办学、黄文秀返乡扶贫等事迹,解析职业的社会属性,让学生理解“职业的价值在于奉献”。

挖掘专业课程红色元素。推动红色精神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不同学科中提炼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精神内涵。理工科专业可结合“两弹一星”精神,在实验教学中强调“严谨求实、攻坚克难”,引导学生将钻研精神转化为职业中的精益求精;文科专业可依托“长征精神”,在社会实践课程中培养深入基层、求真务实的调研能力,为从事社会服务类职业奠定作风基础。

搭建实践转化平台,赋能职业能力

红色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理念引领,更在于转化为职业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通过多样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将精神特质转化为具体职业素养。

开展红色主题职业体验。依托红色教育基地设计沉浸式体验项目:组织“重走革命路”职业模拟活动,让学生在长征旧址、抗日根据地等场景中,扮演“战地医护员”“军工研究员”等角色,体验革命年代职业者在艰苦条件下的责任担当,反思当代职场中如何面对压力与挑战;举办“红色职业故事汇”,邀请老党员、劳动模范分享职业经历,重点讲述其以“艰苦奋斗”克服技术难关、以“团结协作”完成重大项目的故事,让学生直观感受红色精神对职业能力的塑造作用。

推进红色职场实习实训。校企合作搭建融合红色精神的实习平台:与国有企业、老字号企业共建红色实习基地,将企业传承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作风,让学生在实习中体会;组织基层职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到乡村、社区实习,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培养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职业情怀。

完善评价保障机制,巩固融入效果

红色精神融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需要制度保障,通过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持续推进的长效机制。

建立职业发展教育评价体系。改变“重技能、轻素养”的评价倾向,将红色精神相关指标纳入评价维度:设计职业素养评价量表,包括理想信念(职业目标社会价值)、奋斗精神(克服困难表现)、职业操守(诚信责任意识)、协作能力(团队贡献度)等指标,作为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的参考;推行职业成长档案制度,记录学生践行红色精神的具体事例,通过过程性记录让学生看到红色精神对职业成长的推动作用。

构建多方协同支持网络。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学校组建“红色职业导师团”,由思政教师、行业专家、优秀校友组成,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其平衡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家庭层面通过家长会、线上课程,引导家长摒弃“唯名校、唯高薪”观念,鼓励子女选择有社会意义的职业;社会层面加大“红色职业榜样”宣传,报道科研工作者、基层干部等践行红色精神的故事,营造“以奉献为荣、以奋斗为美”的职业氛围,让学生看到精神力量带来的长期职业价值。

(作者单位:郭庆娟系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曲昀佳系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