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进入小区必须乘摆渡车,需按顺序配送,送餐时保安全程陪同,每次只能一人送货其余骑手在车内等候……近日,上海一小区的外卖配送规定引发骑手集体吐槽,“再也不送这个小区了。”
小区被外卖员集体拉黑暴露了什么?在这个讲求效率与温情的时代,能否兼顾不同需求,为“两难”问题找到更好解法,考验着治理智慧。
让“两难”变“两全”,要靠创新治理方式破题。有的地方在小区门口设置外卖快递专车,供骑手无缝切换使用,既保障了小区秩序,又加快了送餐速度。还有的地方借助智慧化管理系统,验证骑手身份,实现扫码快速通行。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以更精细、更智能、更富有同理心的管理方式,可以在两难、多难之间找到平衡点。
城市治理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书写,只有读懂了“共”字的深意,才能用最细腻的笔触,勾描出更有品质的生活。就像有的地方鼓励骑手化身“流动网格员”,在走街串巷、深入万家的同时,将看到的问题“随手拍”上报;还有小区聘请骑手小哥当“荣誉楼门长”,在公共空间改造、楼门文化建设等公共议题上有了独特视角。这些创新实践,拓宽了参与治理的渠道,也在激活城市肌理中蕴藏的多元智慧,更诠释出“共”字蕴含的效能密码。
从破解两难到追求共建共治共享,背后都是对“尊重”二字的温暖诠释。曾几何时,市民走进地铁纳凉被视为煞风景的存在,而今很多地铁站点辟出专门的纳凉区,供市民和游客休息。这些微小的配置,如同一面镜子,照见城市的温度和人文底色。无论是社区管理,还是城市治理,核心都是人。当我们深度思考如何让公共资源更公平地惠及每个人,让身处其中的人们都能心生归属感、充满获得感,这样的城市更有人情味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