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半小时落户”的深圳效率,再到“日均数百项专利”的深圳质量,这座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45年来始终勇立潮头。图为从深圳莲花山山顶俯瞰城市中轴线。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本报记者赵庆国
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纪念日。今天的深圳,传统产业加快焕新蝶变,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拔节生长,未来产业崭露头角,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加速融合。
深圳是“科技金融”这个词语的诞生地,也是把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两者“玩得最溜儿”的一个城市。中办、国办《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支持深圳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
日前,深圳金融监管局召开2025年“凝聚改革共识、提振发展信心”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银行业保险业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堵点卡点问题,在综合改革试点指引下,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倾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上提质扩面,以科技支行建设为核心的科技金融专营体系不断迭代优化,科技金融“四项试点”全面落地,为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
截至6月末,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突破2万亿元;科技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8.8亿元,累计提供风险保障约3.12万亿元。45家科技支行实现前海、河套、南山、光明等深圳科技创新重要承载区、功能区、产业园区的全覆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246亿元,同比增长26.8%,科技与金融协同生态持续完善。
破解知识产权转化难题
今年以来,深圳加速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聚集,相继印发了《深圳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深圳银行业科技支行建设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等政策文件。
深圳是全国首批8个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地区之一。8月22日,深圳首批数据知识产权服务信托正式成立并生效,深圳依据《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指导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信托模式探索,以金融创新激活知识产权与数据资产价值,为知识产权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专业人士介绍,该模式以数据知识产权实施许可权为信托财产,通过信托架构搭建多方协作平台,引入法律服务、资产评估、成果转化机构等专业力量,在实现数据知识产权权益保护、资产管理等基础功能外,充分增强其转化运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商业化价值。
作为模式的核心设计者与实践者,华润信托充分发挥信托制度优势:通过“独立托管、集中管理”实现风险隔离,同时依托专业机构开展权益维护、价值评估等集中管理,大幅降低管理成本;通过构建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入外部合作机构探索数据知识产权交易执行、作价入股等创新运营方式,并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按约定向受益人、研发团队、合作机构等分配收益,强化多方信任;通过金融化、资产化路径,为数据资产未来的证券化发行、市值法入表及质押融资奠定基础,助力企业优化财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这种全链条服务既是深化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创新举措,也为信托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开辟了新的路径。
截至目前,华润信托首批合作的三家单位已经按照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要求,分别从各自实际业务角度出发,对其文化数据资源、环境数据资源、农业数据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盘点和加工,形成高质量数据集后,在深圳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系统完成登记,取得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为数据资产依托信托实现商业运营奠定了基础。
从“科技初创通”到“腾飞贷”
“企业的成长是有周期性的,是个全生命过程。金融业不仅要在某一个阶段支持企业发展,还要思考如何在企业全生命周期中实现‘全嵌入’。形象地说,就是要在企业成长的道路上合理布局充足的‘金融加油站’,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获得对应的、适合的、充分的金融支持。”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副行长陈元富认为,这是时代赋予金融机构的新使命、新要求。
现在的深圳,金融服务早已经跨越了简单的信贷关系,各个金融机构针对企业不同的金融需求推出了很多别具一格的金融产品。例如,聚焦初创期和高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推出了“科技初创通”和“腾飞贷”两项科技金融创新产品。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的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深圳首创“科技初创通”模式,指导地方征信平台挖掘政务数据中隐藏的“技术流”信息,为超2万家科技初创企业生成“第一张信用画像”,助力1704家科技初创企业获贷14.7亿元;首创“腾飞贷”模式,指导银行在信贷关系中引入收益共享因素,匹配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需求,激励银行为高成长企业“贷多贷长”。目前,试点已经由河套拓展至深圳全市,并陆续在上海、北京等16个地区复制、推广。
“以往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银行能贷给300万元就很多了,即使市场好、订单多,也无法实现额度的突破。有了‘腾飞贷’,一切都有可能。”一位深圳金融从业人士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腾飞贷”与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有很大差异。最大的不同是在信贷关系中引入了全新的发展成果共享因素,让银行获得走出传统授信审批框架的充足驱动力,从而在贷款期限、金额和定价方式上实现了突破,也让科技企业无需再为资金周转问题发愁,可以安心干事创业,实现了银企互利共赢。
打造超级创新孵化器
45年来,深圳像一个超大规模的创新孵化器,在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孵化出了数量众多的“小巨人”“单项冠军”“标杆企业”和“世界之最”,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常常使人目不暇接。
在深圳南山区,有一条长约10公里的“机器人谷”,凭借“高校+研究院+企业”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创新协同体系,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研究机器人仿生手的公司,公司负责人说,“深圳良好的科创环境,让我们的成果迅速产业化,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还参与了行业标准的制定。”
“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但科技企业轻资产、长周期的特性与传统信贷存在结构性错配。”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副行长周特立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从全周期服务、全生态协同及全要素整合等三方面着手,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截至目前,该分行科技贷款余额超2700亿元,为1.07万家科技企业及科技相关产业企业提供授信,其中,近七成为科创“新势力”,过半企业获得的是纯信用支持。
今年上半年,深圳推动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有序开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截至6月末,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落地109.50亿元,规模居试点城市前列。AIC股权投资试点稳步扩面,优化债权和股权融资协同衔接机制。锚定深圳“20+8”产业,推动行业积极布局设立AIC股权投资基金,形成一批储备项目和投资标的库。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落地见效,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平安人寿获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平安资管在深圳前海设立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向平安人寿定向发行契约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首期基金规模300亿元。支持保险资金依法合规投资在深圳发起设立的“20+8”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的基金。
此外,深圳还升级科技保险产品服务,护航新赛道,出现了知识产权保险、低空经济保险、机器人保险等新产品、新服务。例如,报备全国首个《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条款,落地全国首单政府投保的低空经济领域三者责任保险,发布全国首个无人机保险服务指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