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道德经》译释贯通09:持而盈之

持有至过度溢满,不如及时停止;锻造利器以至尖锐,反而不能长久保持;金玉堆满厅堂,没有人能守得住;富贵而致骄橫放纵,自己留

持有至过度溢满,不如及时停止;锻造利器以至尖锐,反而不能长久保持;金玉堆满厅堂,没有人能守得住;富贵而致骄橫放纵,自己留下祸端。事情成功了及时退出盈满骄纵思维,这才是天道法则。

这一章文字工整,结构简单,道理浅显,清楚明白。像这样的文字,我觉得不管怎样解释都不会跑偏,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启示,所以我们不必过多地在文字上进行纠缠。我谈点两点看法:

一、如何理解“天之道”?

这个“道”和第8章的“几于道”的“道”是一个意思,即: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前边举的几个例子,并不是自然世界自然发生的现象,所以如果这个“道”是所谓的“恒道”就十分牵强了,如果让坚持“一道到底”者来解释这个“道”,他是解释不清的。而老子所举的几个例子,是建立在对社会现象的纵深洞察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十分符合我给“道”下的定义,而且这个定义所反映的情况老子之后仍然一直在发生,以后也还不会就此停止,许多人前腐后继往这个坑里跳,这是人性使然。

所以这一章放在整体主题思想中理解,仍然还是在讲“无为”,讲的是“无为之不盈不骄”:

二、如何理解“功遂身退”?

有许多解读者在理解“功遂身退”时,举了很多历史上“避世”的人物和故事,再加上“无为”这两个字的表面意思,从而广泛地进行引申,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有避世思想,这是对老子的严重误解。 其实,“身退”并不是隐身而去,隐匿形迹,我认为“功遂身退”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收敛与含藏,不发不露。一个人在完成功业之后,不把持,不据有,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二是跳出原有的境界、思维和认知逻辑。在事情做成功,达到一个阶段性目标后,不是停留在功劳簿上,不是为了成功之后的那个结果享受,而是以成功作为基石,去挑战更高的目标,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所以,这里的“身”也可以理解为“生存逻辑”,事情成功了,要及时调整、提升自己的生存逻辑。现实中有很多企业家都能做到“功遂身退”,他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可能就是单纯地想赚钱;等赚到了钱,他就不会把赚钱当做唯一的目标,会去做有利于社会的公益活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这就是“功遂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