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子和妻子大吵一架,赌气离家出走,一走就是4年,抛下妻子独自抚养女儿,妻子苦苦寻找,终于找到丈夫,把他告上法院,要求离婚,并要求支付女儿8万抚养费,法院判决让人意外。 2025年8月,上海郊区一家打印店里,宁女士手持女儿的入学表格,目光落在“父亲信息”一栏。此处空白,道尽了她长达四年的心力交瘁。丈夫崔先生在2021年4月骤然离家,音讯全无。 宁女士和崔先生相识于2017年,半年多后结婚,女儿在2018年出生,婚后生活很快不如宁女士预期,两人因琐事频繁争吵,每周可达两三次。邻居们都清楚他们家不和睦。家务分配与财务支配,成为争吵的焦点。 2021年4月那次争吵最为激烈,导火索是家务事。女儿不慎打翻牛奶,崔先生因此指责宁女士,又将积木盒扫到地上,怒吼“这日子没法过了”。 崔先生摔碎杯子后,回房收拾了几件衣服,随即摔门离家。他未带手机,未告知去向,也没有请假。宁女士当时正气头上,并未阻拦。 她以为崔先生消气后会回来,可当晚,她煮了爱吃的面条等他一夜,饭菜凉透,门却始终没有再开启。次日,工友证实崔先生未上班也未请假。 宁女士联系崔先生老家,其母称未见他返回。至此,崔先生彻底“没了”音讯。他如同断线的风筝,彻底消失在宁女士和女儿的生活中。 四年间,崔先生一直身居上海宝山区某物流园或工地,做着装卸工。他住在集体宿舍,过着每月约5800元的普通打工生活。这四年里,他与家庭完全断联,崔先生未曾主动联系家里,也未寄回一分钱。 崔先生的失联,给宁女士带来巨大心理压力。邻里间流言四起,诸如“男人跑了就是不想负责”,这些议论让她夜夜失眠,心如刀割。 她内心矛盾,既担心丈夫安危,又对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感到愤怒。宁女士认为,即便不愿继续,崔先生也应回来给个交代,不该不顾女儿。 崔先生缺席的四年里,宁女士独自撑起整个家。她在镇上的服装厂缝纫,每日清晨6点起床,为女儿煮早饭、穿衣,再送女儿去幼儿园。 白天在食堂吃10块钱的盒饭。傍晚6点下班后,她顺道买菜,回家为女儿做饭、洗衣、辅导作业。生活拮据,但她咬牙坚持。 女儿爱吃肉,宁女士便周末炖五花肉悉数给女儿,自己则只啃青菜。女儿三四岁时常问“爸爸去哪了”,让宁女士心如刀绞。 2025年6月,女儿入学在即,父亲信息栏的空白成为最终催化剂。宁女士带着崔先生旧社保卡,求助警方,决心打破沉默。 民警通过人口信息系统,在宝山区物流园找到了崔先生。他最初以“没脸见孩子”为由拒绝见面,不愿承担。经民警劝说,他才勉强同意。 重逢之日,崔先生穿着沾满灰尘的工装,头发凌乱,手里紧攥着女儿小时候最喜欢的一款变形玩具车。宁女士没有一句指责,她只是平静地拿出一个详尽的记账本,上面清晰罗列了四年间8万1千元的育儿开销。这本“账单”,记录了她所有艰辛的付出。 它包含女儿每年8000元的幼儿园学费,5000多元的感冒药费,以及日常衣物、牛奶等各项开支。崔先生明确表示,对这个家已无感情,不想继续,民警在旁劝说,指出即便离婚,也应把事情说清楚。宁女士随后起诉离婚,最初要求崔先生补付四年抚养费,后改为离婚经济补偿。 法庭审理中,法官查明两人自2021年4月分居,崔先生期间未尽分文抚养或联系。法院认定婚姻感情已彻底破裂,依法准予离婚,女儿抚养权判归宁女士,考虑到她四年来的悉心照料和深厚母女情。崔先生被判每月支付1400元抚养费,直至女儿18岁成年。 针对宁女士的经济补偿,法官综合考量了崔先生每月5800元的收入、当地生活水平,以及宁女士远超崔先生的家庭责任。最终判决支付5万元。 四年里,宁女士又当爹又当妈,上班赚钱,晚上照顾孩子,承受流言,牵挂丈夫。她的身心巨痛,远非金钱可以衡量和弥补,女儿这四年里缺失的父爱,更是金钱无法填补的空白。崔先生如数支付5万元补偿金后,两人正式解除婚姻关系。 宁女士用这笔钱为女儿报了画画班,购买了新的画笔,将物质补偿转化为女儿成长的新希望。她的生活节奏依旧是上班带娃,但宁女士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与释然。她不再苦盼一个不会回来的人,也不再为一段破碎的婚姻纠结,彻底告别过往阴霾。 女儿画画时,偶尔画出一个模糊的男性形象,好奇地问“这是爸爸吗”。宁女士会微笑着肯定女儿的画,眼中充满坚定,她清楚,无论崔先生未来如何,她都将坚定陪伴女儿,好好地走下去。这份由内而外的自我救赎,比任何补偿都更可贵,也让她的人生拥有了全新的方向。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原文登载于上观新闻2025年08月22日关于《男子抛弃妻女离家出走4年,妻子找到后要求……》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