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为让休学的儿子进入心仪高校,轻信免填志愿也能“特招”入学,最终既失了钱财,也让儿子错过高考志愿填报。近日,经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上城区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
2024年1月初,王先生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消息声称可以“特招”上高校。想到已经休学两年的儿子小王,王先生立马联系了朋友李先生,李先生称自己的朋友大裴可以搞定,并让王先生提供儿子资料。
李先生发的广告
王先生整理材料的时候,发现儿子小王念的国际学校并没有国内的毕业证,立马询问了李先生。李先生联系朋友大裴,大裴保证“特招”没问题,领导能搞定,没有毕业证书也能进高校,不仅就读,而且想念哪个专业就念哪个专业。王先生得到回复后顿时安心,并再次心动了,于是将100万元转账给了李先生。李先生自己拿了50万,将剩下的50万转给了大裴。
老王转账记录
李先生收钱后将大裴的说法转告王先生,称年后会按照“特招生”的流程让小王上学,小王需要做的就是形式上参加一下高考,成绩好坏不重要。
李先生与大裴的聊天记录
小王作为社会考生参加高考出成绩后,王先生立即联系李先生询问上学的事情。李先生让王先生不要填报志愿,到时候直接拎包上学。结果到了入学日期,小王却仍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根本无法报道。李先生按大裴的说辞向王先生解释称领导还在办理,需要继续等待。眼见学期快要过半,小王入学的事却还是没有落实,王先生这才意识到被骗,于是选择报警。
警方调查后发现,李先生只是帮大裴发广告联系客户,并不知晓大裴这位号称能搞定“特招”的“办事人”只是吹牛。事后,李先生将50万元还给了王先生。
2024年10月3日,大裴被警方抓获。据大裴供述,他因饭店经营不善欠下了不少外债,在明知自己既无能力也无门路的情况下,就想着以“特招”进高校为诱饵骗取家长钱财来填补自己的亏空。后经查,大裴以同样的方式还从另一名被害人处骗取30万元。最终,大裴家属向被害人退赔了全部损失。
检察官释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检察官提醒
想要考上心仪的学校应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非花钱走“捷径”。诈骗分子往往会利用家长想要孩子上好学校的心理,编造“特招生”“内部指标”等名头,诱骗家长交服务费、保证金、好处费等。高考前后若看到类似信息,考生和家长都应提高警惕,切勿盲目相信所谓的“特殊渠道”,可直接查询高校官方网站或者电话询问是否有相关的招生政策,否则可能“事财两失”。
(注:文中涉案人物名均为化名;文中部分图片由AI生成)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