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秋老虎”发威 社区医生喊你警惕“热射病”

转自:南京晨报

杨梦竹在坐诊中。

最近南京的最高气温都徘徊在三十七八摄氏度,“处暑”节气之后还有这么高的气温,属于典型的“秋老虎”发威。这个特殊时期,大家如何能安全度过呢?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杨梦竹提醒,这个阶段大家首先还是要小心中暑,尤其是重症中暑(热射病),其次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也要按时服药,做好疾病的管理,以免因高温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秋老虎”威力十足需防“热射病”

杨梦竹介绍,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在这个时候防晒降温、通风、补水等,任何一项不做好,都存在中暑甚至患热射病的风险。

杨梦竹表示,经典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的人(比如老年人、婴幼儿)、有基础疾病的(比如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帕金森病、少汗症等)、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的人(比如环卫工人、交警、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等)、超重或体重过低的人。“如果家人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尽量避开在较热时间段活动,当发现室内温度高于30摄氏度、湿度高于60度,这时开风扇效果不好,要开空调,同时注意匀速、少量、多次喝淡盐水或电解质水,也可喝点常温白开水。”

心脑血管疾病、面瘫也易发作

除了预防热射病的发生,这个时候各种慢性病人群也要加以注意。杨梦竹称,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老化,调节能力差,特别是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更容易影响心脑血管血液循环。同时,天气炎热容易出汗,血液里的水分流失,会让血液变得更加粘稠,容易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加之,此时人们更喜欢食用生冷食物,这让暑湿进入人体中还夹杂着一丝寒气,轻则闹肚子,重则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心梗、脑梗等突发事件的发生。

此时,一旦被“秋老虎”伤到,心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出现大量出汗、虚脱、胸闷、气短、心慌、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言语不清楚、口眼歪斜、腹痛、拉肚子,并发心肌炎等症状。

除了心脑血管疾病,这个时候也是面瘫的高发时节,面瘫虽然不会对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但治疗不及时或疗效不佳则会影响容貌。因此,这时使用空调应注意温度不宜过低,特别是空调风口或电扇冷风切忌正对头面直吹,醉酒、疲劳、汗出、洗浴后也不宜当风而吹,熟睡时头面受凉、冷风直吹则更易发病。

睡得“早一点”,吃得“润一点”

如何度过这段特殊的时期呢?杨梦竹称,处暑节气后易秋乏,为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较之夏季增加1小时左右的睡眠,或通过午睡增加睡眠。一般晚上10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此时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疾病。

此时气候逐渐干燥,易犯咳嗽,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复发或加重的时期。这时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洋葱、香蕉、苹果、梨、萝卜、冬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少吃韭菜、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辛辣的食物以及羊肉等性热之物。西瓜、冰激凌等寒凉食物也要减少,以免损伤身体。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可在凉爽的早晚,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慢跑、登山、散步等。

同时,要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可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八段锦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钱鸣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