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关系回暖背后:免签、文旅合作与“实用外交”的博弈 最近,韩国总统李在明的特使朴炳锡访华,和中国外长王毅的会面成了热搜。王毅直接放话:“中韩关系正处于改善发展的重要时期!”这话听着简单,但背后藏着大动作——2025年8月24日正好是中韩建交33周年,而李在明上台后,两国免签政策、文旅合作、经济谈判接连落地,仿佛一夜之间,两国从“冷战”走向“热恋”。可问题是,这种回暖真能持久吗? 先看硬核数据:2024年韩国接待中国游客460万人次,占全球28%;赴华韩国游客231万,比去年暴涨115%!这组数字背后,是韩国政府的“限时免签”和北京文旅局的“畅游通”——游客刷手机就能坐地铁、吃烤鸭,连“China Travel”都成了社交媒体爆款。但别忘了,2024年尹锡悦政府时期,中韩关系一度陷入建交以来最低谷,甚至因“萨德”和“台湾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如今李在明喊出“实用外交”,说白了就是“谁给好处就靠谁”,可这种“摇摆”真能赢得中国信任? 再看经济账: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卡了两年,如今李在明急着推进,是因为韩国GDP增速从3.2%暴跌到1.1%,连驻韩美军防务费都成头疼事。中国这边也不含糊,2025年GDP预计5%增长,但“脱钩断链”的阴云还在。双方一边谈“产业链稳定”,一边盯着对方的新能源车和半导体技术,合作与竞争就像“冰火两重天”。 更扎心的是民意:韩国年轻人一边刷抖音看北京烤鸭教程,一边在社交平台喊“抵制中国游客”。中国网友则调侃:“韩国人免签来中国,回去是不是也得免签去首尔?”这种“爱恨交织”恰恰暴露了两国关系的脆弱性——高层热络,民间却未必买账。 其实,中韩关系的出路早就写在历史里:1992年建交时,两国老一辈领导人顶着冷战压力握手言和;如今李在明想玩“实用外交”,却忘了“搬不走的邻居”才是根本。问题是,当美国一边给韩国施压,一边拉拢中国搞“小圈子”,中韩还能靠什么“行稳致远”? 中韩关系 免签政策 实用外交 ChinaTravel